论王昭君的政治才能和担当精神

发布时间:2022-02-24 浏览次数:4880 来源:三峡大学学报

刘济民


[摘要]王昭君主动出塞和亲,是她冲决宫墙网罗,争取人生幸福的一步,也是她登上政治前台,实现安邦靖边,给汉匈人民带来持久和平的一步。她没有个人私心杂念,秉持妇道,成为四大美人中深受民众爱戴、流芳百世的人物。


[关键词]王昭君;和亲;政治能力;担当精神;民族团结


[中图分类号]K8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219(2015)06-0012-03


曾经生活在兴山大山里的王昭君,被选为宫女走进汉宫,几年后,又被选为和亲对象走进了北方沙漠。她先是嫁与呼韩邪单于,号“宁胡阏氏”,是使匈奴和平安宁的皇后,生一男伊屠智牙师,为右日逐王。及呼韩邪单于死,前阏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书求归,成帝敕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生二女。我们今天亲切地称她为“长江女儿,草原母亲”,她是与匈奴和亲的成功范例,“仙娥今下嫁,骄子自同和。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唐张仲素的《王昭君》歌颂了昭君出塞后夫妻恩爱、国泰民安、生产发展的大好局面。元朝吴师道《昭君出塞图》云:“平城围后几和亲,不断边风与汉尘。一出宁胡终汉世,论功合当身前人。”千百年来人们把她称为“和平使者”,她给汉匈人民带来了几十年的和平。王昭君又是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四大美女都不同程度地卷入当时的政治、军事斗争,有的充当间谍,有的专权误国,唯独王昭君主动和亲流芳百世。张大可教授说:“我个人认为王昭君除了具备美丽的外表,还具有杰出的政治才能。”[1]在回答记者采访时说的这一番话,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过去,我们没有把她当做政治人才来理解,只认为是皇上“赐给”单于的美女,误导了对她掌握自己命运、顺应时代发展、作为“和平使者”的理解。


她的政治才能首先表现在她的出塞是自愿的、清醒的,是自觉的行动。掌握自己命运,将自己的前途融入时代和平发展的潮流中去,成就了“和平使者”的光荣使命。


据《后汉书·南匈奴传》上说:“昭君字嫱,南郡人也。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年,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丽,光明汉宫,顾景斐回,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2]“昭君入宫数年,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青年女子不愿老死宫中,这是从人性上分析,也表现了王昭君走出高墙深宫,去追求自身幸福的胆识。但是,要追求自己的幸福,她走出宫门将会面临着什么,她是已经想好了的。从汉高祖平城之围以后,汉朝把和亲作为基本国策,在王昭君之前对匈奴和亲已有六次之多。她是权衡过思考过问题的严重性的。以她的资质和能力,他与以前的和现有宫中的女性做过充分比较,和亲是充满信心的自觉行动。从她当时出场的表现,就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昭君丰容靓丽,光明汉宫,顾景斐回,竦动左右。”女为悦己者容,她打扮得漂亮极了,以致让皇上想把她留下而难于失信。她有胆有识,挺身而出,昭君是清醒的胜出者。


封建社会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汉元帝时有宫女上千人,皇上不能亲见其面,只能靠皇宫里的画师画像做取舍。皇上的正夫人是皇后,其下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王昭君以良家女入宫,是一个极普通的宫女,还没有取得嫔妃最起码的称号,朝廷规定:第一等的昭仪第二等的婕妤住正宫,其余嫔妃、宫女住掖庭,归口掖庭令管理[3]。最美的人在宫中几年,还冷在一边,岂能无悲怨?历史书上说是“积悲怨”,王昭君心中该有多少不平事呀!《汉书·外戚传》载,从汉武以后宫女还得充当皇帝的殉葬品,“生是皇家人,死为皇家鬼。”“因为当时的掖庭,对于一个宫女来说简直就是一座人间地狱,一个宫女被送入掖庭以后,不能指望在活着的时候会能得到人身自由。而且从汉武帝以后,当皇帝死后,宫女们还要被送到皇帝的陵园去陪伴骷髅。”[4]后宫是人间地狱一般,生活的阴影沉重地压抑在她们头上。而她嫁给匈奴后,单于加封号为“宁胡阏氏”。从普通的宫女走上了政治前台。成为匈奴的皇后,并且能够施展自己的安邦靖边的政 治抱负。这是与命运抗争的第一步,是昭君智慧的第一步,不是单纯的“积悲怨”一时的冲动,而是一种理性的选择。


对于国家政治、军事形势,王昭君在兴山家中时,有可能不甚了解,但是,她天资聪慧,在其父亲自教育下,“昭君到十六岁上,已是读遍经书,吟诗作赋,件件皆精。有时王穰和女儿一同吟诗,自己尚在思想,女儿已是脱稿。王穰竟有些赶不上她。”[5]这是她接受新事物的良好基础,一旦换一个环境,到了宫中她会很快了解这一切。“汉宣帝时,匈奴统治阶级内部发生严重纷争,五个单于争夺统治权,最后呼韩邪与郅支两个单于据地对抗。前52年,呼韩邪单于降汉,愿为汉防守阴山。前36年,汉西域副都护陈汤在康居击杀郅支单于,呼韩邪单于复得匈奴全部土地。从此匈奴亲汉,不再南侵。此后六七十年间汉北部边境呈现了‘边城晏闭,牛马布野’的和平气象。”[6]呼韩邪单于甘露三年来朝,在长安停留一月有余,汉宣帝以隆重礼节接待了他,他愿意自称为汉朝番属,并将儿子右贤王送到长安入侍汉朝皇帝(实际上有当人质的意思)。公元前36年(元帝建昭三年)冬,甘延寿、陈汤斩郅支单于首级,“传诣京师,悬蛮夷邸门”。后一年春正月,“以诛郅支单于,告祠郊庙,赦天下。群臣上寿置酒。以其图书(即讨郅支图书) 示后宫贵人”[7]。而这些事,王昭君不可能完全不知道,她有机会获得这些信息,而家庭教养深厚的她,自然会有自己的独立看法。


就在这种形势下,公元前33年即竟宁元年呼韩邪单于再次来朝求婚,这才演绎了昭君和亲的故事。王昭君分析了战争与和平发展的大好形势,顺应了时代潮流,勇敢地站出来主动和亲,同时,她也是被呼韩邪单于的诚意所感动,她的行动既含有理性的成分,又有情感作为基础。诚如《汉书·元帝纪》中引用诏书上的话说:“匈奴郅支单于背判礼义,既伏其辜,呼韩邪单于不忘恩德,乡慕礼义,复修朝贺之礼。愿保塞传之无穷,边陲长无兵革之事。其改元为竟宁,赐单于待诏掖庭王嫱为阏氏。”[8]这诏书措辞非常得体,既是国家公文,也是一种外交辞令。直言之,郅支单于一度杀了汉使,背判礼义,最后是被汉军打败的,汉人帮助了呼韩邪单于统一了北方,这种恩德是不会很快忘记的。同时匈奴内部五个单于争斗了几十年,最后,郅支单于与呼韩邪单于争夺匈奴最高统治权,国力消耗殆尽,人民极需要一个修养生息的和平环境。史书上还说:


郅支既诛,呼韩邪单于且喜且惧,上书言曰:“常愿谒见天子,诚以郅支在西方,恐其与乌孙俱来击臣,以故未得至汉。今郅支已伏诛,愿入朝见。”竟宁元年,单于复入朝,礼赐如初,加衣服锦帛絮,皆倍于黄龙时。单于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单于驩喜。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备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9]


王昭君是能体会诏书的深意,也能体会出呼韩邪单于此时的内心世界,更能体会皇上此时送宫女给单于,而不是先前送公主,就是要打消呼韩邪单于的顾虑,汉朝不会乘人之危攻打呼韩邪单于。王昭君能够安抚单于的心,顺其民意适应潮流,她对主动出塞确保和平是充满信心的,所以,她底气十足,敢于担当,打扮得漂漂亮亮,赢得单于的欢心和汉朝皇上的信任。她把国家的需要和个人摆脱宫女痛苦的命运统一起来了,这才有挺身而出的大胆行动。


王昭君的政治才能还表现在吸取了她的前人和同时代人和亲的经验,对未来出现的困难有充分的估计和思想准备。


当时,和亲是汉朝对外关系中的一项基本国策,在王昭君之前对匈奴已有六次之多,也有对西域的和亲。汉朝刘细君、刘解忧都是刘氏公主,先后嫁与乌孙国王。刘细君先嫁与乌孙国王昆莫,昆莫国王自知其老矣,欲以其孙岑陬娶细君为妻,细君不从并上书武帝,武帝诏令:“从其国俗,欲与乌孙共灭胡。”武帝是要让乌孙国牵制匈奴,刘细君遵从了命令。王昭君也遇到类似的情况,呼韩邪单于死,她也面临着再嫁的问题。史书上说王昭君不从,上书汉朝皇上。我认为这只是一个借口,一个契机,王昭君要以此加强与汉朝中央的联系,突出汉朝皇上至高无上的权威,按王安石的诗《明妃曲》说:“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王昭君早有思想准备,当汉朝皇上的诏令一来,正好是顺水推舟。女人要的就是名分,是身份。王昭君上书维护了中国汉朝皇上的权威。昭君上书汉朝,既是一种形式,也是一种公文的手续,也让汉朝知道和掌握王昭君在匈奴的情况。这是她政治才能的一种表现。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从与不从的问题,而是一个程序上的问题。


刘解忧是嫁与西域国王的又一位公主,在西域生活了50年,嫁过三任国王,生过三男二女,当她70岁时,向汉朝皇上请求归汉,死后葬在自己的故乡。汉宣帝派人到西域把她接回长安,由于她为国家和平作出了贡献,朝廷给予她丰厚的赏赐和崇高的荣誉。公元前49年刘解忧去世,隆重的葬礼实现了她魂归故里的愿望。皇上人性化的处理此事就是要赢得宫女们的心,树立榜样。此事比王昭君主动出塞早16年。王昭君在兴山时也许不太清楚,到了宫中,这就是宫女们日常生活共同的话题,热门话题。王昭君在家教养深厚,知书达礼,在宫中也受此功名思想的熏染,这对她自愿请行无疑是有推动作用的,榜样就在眼前。诚如胡适先生所言,“我们中国几千年,人人都可怜王昭君出塞和番的苦趣,却没有一个人晓得赞叹王昭君的爱国苦心。”[10]王昭君是为了汉匈两族人民的和平友好,走出战争的阴影,避免战争的灾难毅然出塞和亲。后来,王昭君的女儿、女婿在她去世以后,都是亲汉势力的代表,王昭君的两位侄儿,多次为朝廷出使到匈奴,继续为汉匈和好而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11]化干戈为玉帛。这些作为为汉匈两族人民创造了六七十年和平宁静的环境,功不可没。


她的政治才能还表现在她的个人品德上,优良的个人品德是政治才能必具的重要因素。


王昭君在家孝顺父母,善解人意,令父母喜欢。朝廷选美圣旨下达,州官派人到昭君家来。父亲王穰舍不得女儿,只说女儿尚小,生得丑陋,不够宫女要求。州官取出锁链要将王父带到官府,昭君见州官要囚禁父亲,知道势已不妙,遂挺身而出,高声喝道:“尔等不得无礼,妄自拿人,我王嫱来了!”那声音娇柔婉转,如风管鸾笙一般[12]。这是王昭君第一次挺身而出,同在宫中向掖庭令自请出塞一般,有一种勇于担当的精神,自己的事,不让父母为难受累。当国家需要时,自己能挺身而出,牺牲自己,解除人民战争苦难。


她在宫中时,画师毛延寿向王昭君索贿,王昭君知道宫中尚有此等事情,也知道这种夤缘求进之路,但是,她说:“我自幼读书,每遇历史中以贿赂进身之人,耻其行为,恒目之为鄙夫,称之为小人,岂可效其所为,自污节操么?”断然拒绝了画师索贿的要求。表现了她光明磊落的品德。这是一个人政治才能最基本的品德。当她作出主动出塞的决定以后,开始学习匈奴语言,演奏西域地方乐器,以适应异族同胞的生活习惯。她深明大义,知道自己到匈奴身负重任,她帮助呼韩邪单于发展生产事业,也就是从那时起,匈奴人从汉朝引进农业生产工具,昭君教会了他们如何使用这些工具,使匈奴农业生产逐渐发展起来。她还教会匈奴妇女织布、缝衣,让人们逐步改变游牧生活习惯,开始定居生活。1954年内蒙古包头市郊召湾的汉墓出土了“单于和亲”、“千秋万岁”、“长乐未央”等文字的瓦当,说明匈奴人民把昭君和亲当做头等大事来纪念,这些瓦当也是当年定居生活有力证明。王昭君到了匈奴,已经是单于的正妻皇后,位尊权重,但是,她从不骄纵,不仅精心服侍单于,而且悉心爱护百姓,昭君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高尚的品德帮助单于创造了匈奴民族的繁荣景象,她也受到汉人和匈奴人民的喜爱和尊敬。


王昭君主动出塞和亲,有利于人民休养生息,发展民族经济,周恩来说王昭君是“为发展中华民族大家庭团结有贡献的人物”,董老也说“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今天,兴山兴发集团为发展经济,打造昭君和亲经济走廊带,这是昭君主动和亲给我们今天带来的福祉。


参考文献:


[1]曹阳.还原历史上的昭君-本报记者专访中国《史记》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张大可[N].三峡日报,2015-04-13.


[2]范晔.后汉书·南匈奴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5.


[3]刘志尧,刘溢海.美丽、美德、美缘、美世-关于昭君文化的哲学思考[M]//刘志尧,刘溢海.大同文明看左云.北京:蓝天出版社,2014:522-528.


[4]翦伯赞.从西汉的和亲政策说到昭君出塞[M]//巴特尔.昭君论文选.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


[5]清·佚名.中国四大美人艳史王昭君[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8.


[6]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二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7]马冀,杨笑寒.昭君文化研究[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


[8]班固.汉书·元帝纪[M].北京:中华书局,1962.


[9]刘华清,李建南,刘翔飞.汉书全译·匈奴传第六十四下[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


[10]胡适.中国爱国女杰王昭君传[N].竟业旬报,1908-10-11(33).


[11]郑天挺.汉书选·匈奴传赞[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2]符文东.中华上下五千年[M].北京:时代出版社,2008.





编 者 按:原文引自《三峡大学学报》2015年11月第37卷第6期,如需引用请核对原文!

文稿审核:包·苏那嘎

排版编辑:武  彬


院址: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昭君路6公里处
蒙ICP备18002493号-1 蒙公网安备 15010202150472号   网站建设 : 国风网络 网站地图 联系方式 投诉建议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郑重声明:呼和浩特市昭君博物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登录

* 手机号码
确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