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阴山:“胡马”为何如此想“度阴山”?

发布时间:2021-03-26 浏览次数:13440 来源: 国家人文历史

阴山是个“香饽饽”。


它东西绵延1200多公里,横亘在华夏大地的正北方,现主要位于我国内蒙古自治区中部。


作为家园,阴山在很久很久以前,就将头顶的蓝天白云、怀中的森林草原、背后的石砾荒漠,刻进了北方游牧民族的骨血。


阴山,图片来源:“地图来了”视频截图


而对这个家园的争夺,自遥远的秦汉开始,就从未停歇。


匈奴人的渴盼:跨过阴山


很多人知晓阴山,是因为“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一诗。


“胡马”为何如此想“度阴山”?却又为何不能教他们“度阴山”呢?


我国主要山脉和山峰地图,东西走向的阴山山脉横亘在正北方


先看阴山山脉的地理位置。它是我国半干旱区与干旱区的分界线,虽然南北两侧降水量都不多,但是南侧年降水量较北侧多出25毫米;


它也是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南北两侧气候大不相同。南侧年均温高于北侧6℃~12℃,年无霜期多于北侧约50天,风小而少。冬季的寒流南下时,阴山宛若一个天然屏障保护着南侧的生灵。


阴山山势南北差异很大,北部坡缓,南部陡然下降。图源:“地球知识局”公众号


而在阴山北侧,大风狂啸、不见森林,在稀少的河流上空时常浮动着“怒气冲冲”的沙尘。几千年前的这里,如果种植业不敢奢望,那么畜牧业也长期面临着由旱灾和雪灾带来的不确定性。


匈奴人正是长期在阴山地区繁衍生息的北方游牧民族,如果能占有阴山之南,意味着有了躲避自然灾害的场所和无尽的生活物料,也就有了生存和兴旺的盼头。可是,对汉民族而言,没了阴山作屏障,中原门户大开,若外族来犯,则可直逼腹地,国将亡矣。


于是,自春秋战国时期至汉代,以农耕为生的中原人与强悍的匈奴人之间,在阴山两侧争夺不休。


关于匈奴到底是怎么出现的,史料没有明确记载。他们之所以进入中原人的视野,是因为踏入阴山以南,为生存而战。公元前367年左右,匈奴人在幽州(今河北北部)、朔方(今内蒙古河套地区)一带蓄积力量,活跃在阴山河套等广阔的北方地区,且一度以阴山地区为政治中心。


为了获取资源,匈奴人盯住了河套以南的河南地。几十年过去了,匈奴在优越的自然环境中越来越壮大,而此时北与匈奴相接的,正是战国时期的秦、赵、燕三国。为了争抢河南及其他生存环境良好的地方,匈奴人不断与三国交锋,赵国名将李牧却匈奴时,大抵正值匈奴的发展时期。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虽无内患,却有外忧,北方匈奴仍对中原沃土“虎视眈眈”。于是,秦始皇命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一举收复河南,设立九郡,并在河南以北修筑长城,以防匈奴再犯。


秦长城示意图


秦始皇死后,蒙恬被胡亥赐死,不久秦二世而亡。此时,盛极一时的匈奴人在冒顿单于的带领下,径直南下,重夺河南,并将单于庭设在在阴山地区,视河南为阴山的南麓屏障。


比漠北湿润太多的阴山南麓不仅为匈奴提供了避风港,还有大片的牧草和森林。在这个农牧交错带,匈奴人既有充沛的食粮,又有足够的木材制作车具、穹庐、弓矢等生活、贸易与征战的必需品,有的匈奴人还要制作木质棺椁。


同时,由于阴山地区有丰富的金属矿资源,匈奴人还发展出独立的冶铁业、铸铜业、金银器制造等手工业。这样一来,本就盘踞在辽阔北方地区的匈奴,又借阴山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发展农牧业、手工业等,且其畜群规模宏大。


宏大到什么程度呢?他们并不以“头”“只”“匹”来计量牲畜,而是用“山”“谷”“马畜弥山”等来表示牲畜数量。因为牲畜实在太多,一头一头算是完全不现实的。


古代征战,马匹居要;匈奴帝国,可谓之盛。


这时,刘邦建立“西汉”,开始直面北方强敌。他曾亲自率兵北却匈奴,却无奈被围困整整七天。打是打不过的,但是放弃的话,匈奴迟早要从侵扰边境发展到直取长安。所以刘邦以和亲的方式,暂时稳住了匈奴的铁蹄。


不过,万物皆有兴衰。占有广袤中原地区的西汉经过数十年的休养生息,加之在与匈奴数次交手中积累的经验,已经容不得匈奴人继续在北方。汉武帝时,长城再次向北推进。同时,大将卫青与霍去病先后收复河南、夺取河西走廊,后来又击溃单于、追歼左贤王7万余人。匈奴人在与汉军长年的交战中,本就走了下坡路,经此一役,只能北上逃往漠北草原,再无能力南下。更难的是,他们陷入了北方诸多游牧民族的“包围圈”。


西汉的心头之患已解,匈奴正式走向灭亡。离开了阴山南麓,匈奴面对的是几乎没有缓冲期的旱灾和雪灾,从此再无森林以做车具,亦无成群的飞禽走兽以供围猎。曾经的富足和美好,统统留在山的那边了。他们心里有怨:


“匈奴右贤王怨汉夺之河南地而筑朔方,数寇盗边,及入河南,侵扰朔方,杀略吏民甚重。”(《汉书·匈奴传上》)


他们走的时候,“匈奴失阴山之后,过之未尝不哭也”。他们只能含着泪,扭头走进漫天的风沙。


匈奴再也没有回来过,直至消亡。


无数文明的交汇点


匈奴走了,可是阴山得天独厚的地理资源仍在。中原大地的北方,又迎来了鲜卑。


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入主中原,建立北魏。看着眼前的沃野,北魏人民不禁写下了“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民歌。


此时,北魏的北方是另一个少数民族——柔然。和以前漠北的其他民族一样,为了生存,柔然也看上了南方丰饶的土地。想要得到它,就必须和北魏一战。而北魏也想灭柔然,除掉北方的隐患,并给了柔然一个有点萌的蔑称:蠕蠕。因双方各有所图,于是征战不断。同时,北魏也像秦汉一样,修筑了防御工事:


“八年春,筑长城,距五原二千余里,置守卒,以备蠕蠕。”


不过,北方游牧民族林立,柔然最终于公元555年被阿尔泰山南麓崛起的突厥所灭,其存在与南北朝相伴始终。


在后来的历朝历代,阴山地区的少数民族虽然来来回回,但它们仍旧无一例外地渴盼着阴山以南的沃土。隋唐时期,突厥与中原时战时合,后被回纥所灭;至辽,阴山地区是契丹人广阔疆土的一隅;女真灭辽后,与西夏党项人共据阴山;后来,在更偏北的地方兴起了更为强大的民族——蒙古,一举横扫欧亚大陆,建立元朝;朱元璋灭元后建立了明朝,而阴山地区先是作为北方边界与鞑靼相邻,后又失于北方少数民族之手;再后来,女真又起,定族名为“满洲”,降服漠南蒙古后建立清朝,阴山地区也被包含在其疆域之中。


几千年的历史中,阴山看着身边来来回回、兴起又沉寂的匈奴、鲜卑、乌桓、柔然、高车、铁弗、突厥、薛延陀、回鹘(即回纥)、契丹、女真、党项、蒙古等少数民族,也时常守护着居于中原的汉民族。


公元1424年明朝疆域图(图片来源:知乎@左图右史)


既有战争,就有交融,其中便包括贸易需求。以阴山为界,在北方的牧区与南方的农耕区之间,常常有着商贸往来。


由于山南和山北两种不同类型的生产方式,人们对差异化产品的需求便需要在相互贸易中满足。包头曾出土过春秋战国时期赵国铲形青铜货币的石制布范,刻有“安阳”二字,说明当时的阴山地区已有较为活跃的货物交易。


不仅如此,阴山还成为国际贸易通道的必经之处。隋唐时期,属于阴山山脉的大青山成为突厥牧产品与中原农产品的交易地点,并且形成了一定规模。可是,人们如何越过阴山进行南北交易呢?


“白道”为他们提供了便利。


它之所以被称为“白道”,是因为“至山上,当路千余步,地土白色如石灰,遥自百里即见之,即是阴山路也”。清代时,称此道为“阴山大道”或“归化大道”,其自归化城(山南)北行,沿河床人坝口子,蜿蜒西北行,上娱蚁坝,经关帝庙西下1公里而又北行,再经马家店、中店子、后店子、水泉村、什尔登口到武川(山北),通向大草原。


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


除了连接阴山南北,白道还是草原丝绸之路的南北连接线,后来在此处出土了包括萨珊波斯、拜占庭帝国金币在内的西方货币。辽代时,白道附近甚至成为财富集中地。在辽金城址中,出土了大量宋钱,可以推断辽金王朝与中原进行着较为密切的经济往来,并可能同时有着因战争胜败带来的赔款。


至蒙古帝国时期,整个欧亚大陆连成一片,草原丝绸之路作为“内部道路”,分外通畅。其中,阴山地区的阴山道起着连接南北的关键作用,是整条草原丝绸之路的枢纽之一。


清代时,随着生产力的提升与人们商品贸易需求的扩大,阴山以南地区由朝廷设立了“通事行”,专事商业活动,“大盛魁”就是当时归化城最大的“通事行”。而从归化城起,当时开辟的“四大商路”皆从阴山大道经过,它们分别是:西路古城子 (新疆奇台县)、前营路、后营路和北路。清初,准格尔赴内地进行商贸活动与进京纳贡时,便走北路(也称“绥蒙商道”)。


所以,阴山地区不仅是“兵家必争之地”,还有关键的经济作用。


家园:这里是阴山


不论是各族对阴山展开的连番争夺,还是来往商客在此处交换货物,说到底,阴山是名副其实的家园。


在我国内蒙古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磴口县等旗县等境内,均可于阴山岩石上看到内容各异的岩画。两千年前,有一位地理学家或许和我们看着同一幅岩画,他就是北魏的郦道元。他在《水经注》中写道:


“河水又东北历石崖山西,去北地五百里,山石之上,自然有文,尽若虎马之状,粲然成著,类似图焉,故亦谓之画石山也。”


这也为后世的考古留下了线索。


《水经注》


阴山岩画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已发现的岩画中分布最为广泛、内容最为多样、艺术最为精湛的岩画,目前已发现上万幅,年代跨越了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战国时期、秦汉时期、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西夏时期、蒙元时期、明清时期等足足10个阶段。其中有匈奴、敕勒、柔然、鲜卑、蒙古等游牧民族生产、生活样态的记录,并多见打猎的场景。画中的动物有着强烈的动态感,形态各异,而人往往在构图中占据领导地位。有的岩画中还绘有茂密的森林,可见曾经的阴山南麓气候较为湿润,并且是居民们埋在心中深深的乡愁。


阴山岩画


把生活作成画,也就把阴山当作了精神家园。


曾经的阴山大道,现在演化为了内蒙古自治区104省道,连通着阴山南北,多少汽车像曾经的马车一样伴着沙石经过;


曾经的河南地,现在仍旧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大家像以前那样享受着河套平原的滋养,只是在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复杂作用下,有了些许变化;


曾经的漠北草原,还是那个漠北草原;但是曾经默默无闻的稀土矿,成为当下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领域的重要金属资源,其储量占全世界的36%。


曾经的阴山,今天仍在。


它不再是那个常年处于杀伐征战中心的军事要塞了,也不再见证南来的谷物布匹与北往的牲畜皮革。


它只是矗立在那儿,作为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矗立在那儿,看着昨天战马飞驰,今天火车轰鸣。


阴山脚下,内蒙古最大的城市包头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养育着将近300万人;而巴彦淖尔水草丰美,是全国最大的无毛绒生产基地,有机奶产量占全国一半以上。


“秦时明月汉时关”今仍在,不过曾经那个“万里长征人未还”的边塞,现在早就住满了安居乐业、努力生活和踏实奋斗的人们。


他们将在阴山脚下,留下新的故事。



参考文献:

[1]王绍东:论阴山对匈奴族生存与发展的价值[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8,39(01):61-65.

[2]李春梅:匈奴族早期历史与阴山河套的关系[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5,36(04):55-59.

[3]尚烨:论古代阴山地区民族关系的特点[J].地方文化研究,2019(05):62-70.

[4]杜晓勤:“草原丝绸之路”兴盛的历史过程考述[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38(12):1-7.

[5]武成:阴山大道与草原丝绸之路[A]. 内蒙古自治区钱币学会.《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文集(第六辑)[C].:内蒙古自治区钱币学会,2006:7.

[6]盖山林:举世罕见的珍贵古代民族文物——绵延二万一千平方公里的阴山岩画[J].内蒙古社会科学,1980(02):27-39.





编 者 按:原文载于《国家人文历史》,如引用请据原文。

文稿审核:包·苏那嘎

排版编辑:曹  琪


院址: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昭君路6公里处
蒙ICP备18002493号-1 蒙公网安备 15010202150472号   网站建设 : 国风网络 网站地图 联系方式 投诉建议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郑重声明:呼和浩特市昭君博物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登录

* 手机号码
确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