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才:香溪河畔有昭君

发布时间:2021-01-22 浏览次数:2810 来源:宜昌市昭君文化促进会

作者:徐永才



香溪很小,在一般的地图上也就头发丝那么一点蓝色细线,在鄂西崇山峻岭间若隐若现,它长不过百公里,却一头连着神秘神奇的神农架,一头连着壮阔壮美的长江三峡,个头虽小,但出身高贵,气宇非凡。


香溪很美,清代举人范昌棣在《香溪即景》中写道:“一棹入仙源,三月花如雨。隔花不见人,欸乃一声橹。”在他眼里,香溪就是人间仙境,生活在这里的人,过的都是神仙一样的日子。当代著名作家菡子在《香溪》一文写道:“沿着这条溪流来回,我目不转晴,怡然而视,除了惊叹,都说不出一句话来。香溪的水源犹如自天而下,有时在山峦的峰部挂着一匹白练,悬流为瀑;有的流入山边的石槽,好象一条青龙,曲折回肠;有的通过天沟散落一串串水珠;艳阳映照之中,凌空出现五彩的虹。”作家的如椽大笔在美轮美奂的香溪前面,也感到力有不逮。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那得几回闻?


香溪很香,据《兴山县志》记载:“昭君恒于水中浣纱,溪水尽香,故名。”古人吟诗曰:“溪水浣新妆,溪流溅粉香。”原新华社社长朱穆之赞曰:“昭君去已远,溪水至今香。”在中国土地上,因为一个女子的行为而命名的河流是绝无仅有,湖泊到有几个,杭州的西湖,南京的莫愁湖等,它们都是因为一个绝色天香的美女而留下的英名。而昭君留下的香溪,不仅貌美,而且馨香,既饱眼福,也饱口福。其实,香溪的香不仅仅只因为昭君,在它的上游,有一个深潭,传说是中华始祖神农氏的洗药池,药草里面也有芳香四溢的东西,顺流而下,满河飘香。还有,香溪既流过昭君家门前,也流过屈原家门前,屈原“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那木兰和秋菊的香气也是在河谷里四处飘散。难怪唐代茶圣陆羽在品尝了香溪水之后,大赞其味美,把这一河之水确定为天下第十四泉,是实至名归。


在香溪和长江交汇处,长江雄浑宏大,浩荡东流,香溪则清纯如处子,缓缓拥入长江的怀抱。岸边石壁上,摩崖石刻斗大四字:“香溪孕秀。”这是清乾隆年间湖北荆宜施道台李拔所书,笔力遒劲,用墨饱满。这位当时鄂西这块土地上的最高行政长官,在视察香溪后发自内心的赞叹。



秋风把山上树叶染红的时候,三峡水库就开始蓄水至175米,蓄水后的香溪,再也不能叫溪与河了,应该叫湖或者海,碧水万倾,烟波浩渺。这使人就想起了《诗经·硕人》里面的句子:“河水洋洋,北流活活。”“美目盼兮,巧笑倩兮。” 香溪河畔,曾经生长过一个漂亮女子,她的美目和巧笑迷倒了许许多多的人,甚至可以“一笑靖天山”,她的名字叫王昭君,出生的地方叫昭君村。


香溪水涨起来的时候,昭君村前形成了一个水平如镜、湛蓝似靛的湖泊,村子就好像漂在水上了。那里过去是小桥流水,婉约生动,如今是湖光山色,绚烂多姿。近些年,兴山县斥资数亿,为昭君村强筋健骨、梳妆打扮、锦上添花,兴建了王家老宅、风情老街、观光电梯,游客中心、昭君广场,修葺了昭君宅,更换了汉白玉昭君雕像,等等。形成了从香溪河边延伸到半山腰规模宏大,古色古香,错落有致的建筑群。远远望去,背后是高耸入云的纱帽山,前面是碧波荡漾的香溪湖,镶嵌其中的昭君村颇有仙山琼阁味道。如遇雨后初晴,天上云舒云卷,地上薄雾飘飘,使人真的如幻如仙,怀疑自己身在何处?地灵人杰,好山水才能养育好人才,这里养育的王昭君惊艳天下,是山水造化的必然。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唐代大诗人杜甫在吟这首诗的时候到过这个地方没有?这个不得而知,但他指定昭君村在群山万壑中间,这个没有疑问。现在,关于昭君出生地的问题也基本尘埃落定,大多数人公认在兴山。但很多人在参观完昭君故里之后依然要提出这么一个问题:这里为啥出王昭君?


的确,地处群山万壑中的兴山县在过去是很偏远闭塞的,1958年才通汽车,过去对外交通除靠两条腿之外,就是香溪河里的桡摆子木船,到宜昌不管是水路还是旱路,单程都要三天。走水路,香溪河险滩密布,危机四伏;走旱路,要翻过数十座高山,趟过数不清的小河,那怎一个难字了得!因而很多人对于在这样偏远闭塞的地方能够走出光耀古今的王昭君大惑不解,不是没有道理。


实际上,在王昭君生活的汉代,香溪河流域是经济和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春秋时期,周文王封熊绎于楚,熊绎最早建立方圆百里的“蕞尔小国”就在香溪河流域,都城丹阳就在香溪与长江交汇处的香溪口。而离昭君村不远的香溪河边,熊绎的玄孙熊挚建有高阳城,两城相距大约百里。楚国在香溪河流域逐步发展壮大之后,其重心逐步东移,出枝江,再到荆州,完成霸业。楚国重心东移之后,香溪河流域逐步衰败,但这个过程是漫长和缓慢的,到汉代时期,时间已经过去了几百年,王昭君出生时,楚国已经亡国一百多年,虽说往日的繁华已经不在,但楚风楚韵尚存,楚文化的影响还在,王昭君在这种环境下成长,得山水之灵气,受楚文化的熏陶和浸染,养成了她绝色天娇的容颜,正义、勇敢、责任、担当的优秀品格,集外美和内美于一身的伟大女性。



在昭君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楚人的影子,甚至,她把楚人的性格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女子被选入皇宫伺候皇上,这在当时是至高无上的地位和荣誉,也是万里挑一、过五关斩六将PK来的,但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不仅没有伺候皇上的机会,甚至连面就见不着,这里面就有什么猫腻。通过了解,昭君发现,后宫流行潜规则,佳丽三千,一个皇帝怎么可能去一一考察审视呢?就安排画师给每个宫女绘图,皇帝则按图索骥,选自己喜欢的宠幸。这画师的那枝笔就很重要了,重要得可以一笔可以使一个人上天堂,也可以使你下地狱,画师手种的那根竹管成了从宫女到妃子的独木桥。要从桥上过,留下买路钱!如果要想画师把自己描绘得貌美动人,敲动皇帝那颗几乎麻木的心,就必须给点润笔费。宫里的那些人,大多数都是有些背景的,出手阔绰,“多则十万,少则五万。”昭君出身“良家子”,家境平平,钱包拮据,很可能拿不出那么多钱。但更有可能的是,她从小接受的是做正直人,做正经事,光明磊落,疾恶如仇的教育,对这些肮脏的勾当打心眼里厌恶,宁可直中立,不愿曲中求,说不定她和画师之间还产生了矛盾冲突。其结果,画师的笔在她面前就走歪了,不仅所画图形和本来面目相去甚远,甚至在脸颊上无中生有添加了一颗伤夫落泪痣,这样的画像送到皇帝的面前,自然就是废纸一张。她的正直和倔强,虽说没有给她带来荣华富贵,但使她保持了一颗冰清玉洁的心灵,在人们心中始终是如圣女一般的高洁。


有人对历史上四大美女用一个字来评价,西施是媚,貂蝉是精,贵妃是祸,而昭君则是正。正直、正义、正道是她一生走过的足迹,而如今,全国到处倡导昭君文化,满满的都是在弘扬正能量。


人若正直,生活中就必定要走弯路,但终究会柳暗花明,成就人生的正果。很多人在评价王昭君的一生时,是大起大落,大悲大喜。起,是因为她绝色天姿,才华过人;落,是因为有人嫉贤妒能,小人作梗;悲,是她整个人生过程是一个悲剧式人物;喜,是她的勇敢付出带来了边疆长久的安宁和平,赢得了普天之下两千多年来经久不息的赞誉。昭君是福,长乐未央!


“披荆斩棘,以启山林。”“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山涉水,以事天子。”这是楚人坚定不屈,勇敢顽强的历史记录。王昭君是在人类活动的最高层面践行着这个理念,虽说时间、地点、方式、方法完全不同,但却是殊途同归。虽然由于小人从中作梗,她被冷落后宫,“积悲怨。”但她并没有破罐破摔,坚信总有云散日出的时候,时刻准备着脱颖而出。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当匈奴单于来请求和亲,汉元帝叫后宫挑选五个女子让他挑选,昭君的第一反应是机会来了,“乃请掖庭令求行。”也就是说,在别人还在等待观望,犹豫不决,被动接受挑选的时候,昭君则挺身而出,这需要多么大的胆量和勇气?要知道,过去女子在婚姻问题上是完全没有自主权的,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而在皇帝后宫,所有的女人都是皇妃候选人,清规戒律更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她主动请嫁,不啻是石破天惊的壮举,意思是说,这里我呆厌了,皇帝老儿我也不准备伺候了,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把我嫁到外族去吧。不知道昭君当时考虑过后果没有,主动请嫁会不会有人说她信念不坚、存有二心、对皇帝不忠等等?根据现在已知的记载,历史上汉族对外族和亲的女子达数百人之多,有的甚至说有上千人,都是由皇室指派,而主动申请的唯有一个王昭君。后来,昭君出塞成了所有对外族和亲中最成功,影响最深远的一个,其根源就在是她主动申请。


昭君的主动请嫁有点出风头了,背后点赞的人不少,看戏的人肯定也不少,但开弓没有回头箭,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当她在临辞大会上出场时,“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徘徊,竦动左右。”她是精心准备、反复演练了的,走到这个地方就没有了后悔药,不仅在形象上光彩照人,而且在气质上也要摄人心魂。她的努力得到了回报,成功了。呼韩邪单于一眼看中,册封她为宁胡阏氏,要带着她到草原上过幸福日子了。汉元帝也是大跌眼镜,后悔自己的官僚主义埋没了这么优秀的人才,一怒之下,把那些作弊的画师杀了,甚至把国号也改了,叫竟宁,希望失去一个美丽的昭君,换来边境的长期安宁。



昭君出塞,不管是从政治、军事、文化方面,还是从民族团结、人类文明等方面来说,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件,这个大不是场面和规模的大,而是它的作用和影响大,以至于到今天人们还津津乐道,这个结果可能远远超出了昭君本人的预期。对于昭君本人,在她请嫁的时候,有可能还没有想到民族团结、边疆安全这样高大上的问题,只是想跳出后宫的樊笼,远离那些小人,活出个样儿来让别人瞧瞧,正如鲁迅所言“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英雄无出处,想成为英雄的人不一定能够成为英雄,而不想当英雄的人往往就成了英雄,比如董存瑞、黄继光,他们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在意志和信念推动下的下意识行为,被后人尊崇为英雄,激励更多的人向他们学习,而他们本人,可能从没有想过要当英雄。还有今天被授予共和国勋章的张富请,本身就是英雄,但他从不提及,而且还时时掩盖。越是淡化英雄概念的人,最终成为了大英雄。


昭君在请嫁的时候绝对没有想成为彪炳史册的大英雄,但她这一勇敢的决定本身就是一次极大的冒险,要么玉碎,要么瓦全,是一条无法回归的险道,可谓是英雄壮举。当她走上这条道路的时候,前面不管有再大的高山,再多的险滩,都只能勇敢面对,硬着头皮往前冲,即使死,也要死在这条道上,回头的路已经被她自己堵得高不可攀。


可以想象昭君面对的是什么样的艰难险阻。一个南方的年轻女子,远去万里,风沙满天,冬天寒冷彻骨,滴水成冰,吃的牛羊肉,穿的兽皮衣,面对的是放荡不羁的牧马人,说的话像鸟语,什么也听不懂。作为生长在山清水秀香溪河畔的女子,在这种环境下活下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昭君作为阏氏,要应对部族的纷争,阏氏间的倾压,单于的喜怒无常,那更是难上加难。这些她都挺过来了,似乎还做得不错,从呼韩邪死后,继位的复株累单于要娶后母昭君为妻来看,她是完全融入了匈奴的上层社会,各个方面都得到了他们的认同和肯定。这中间,谁知道昭君忍受了多大的痛苦,克服了多大的困难,付出了多大的牺牲?“燕支长寒雪作花,娥眉憔悴没胡沙。”诗仙李白似乎懂得昭君的艰难困苦。


有人说,昭君是阏氏,怎么说也是皇后级别,生活不会差到那里去,说不定也是前呼后拥,锦衣玉食,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这是在看多了现在胡编乱造宫廷戏之后的臆断,殊不知,匈奴是游牧民族,没有固定的宫殿和活动区域,一顶帐篷走天下,单于属于顶尖人物,最多可能是帐篷比别人大一点,里面的装饰豪华一些,周围搞服务的人多一些,其它的,都是“逐水草而居。”走哪里黑就在哪儿歇,饿了宰羊,渴了挤奶,你想吃米饭馒头,没有那个东西,匈奴人的生活方式和我们汉人,那是天差地别,汉人皇宫里的那些做派,在匈奴根本不可能实现。昭君是皇后级别,但绝对没有皇后待遇。



由于昭君出塞和亲,带来了北方边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安宁,有的甚至说长达80年。“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祖国的北方边疆,呈现的是多么安宁祥和的和平景象!她对中国历史的贡献,有人把她和另外两个杰出的女性武则天和慈禧相提并论,都是女中豪杰,功盖天下。但反对的人说,这样不合适,武则天和慈禧都是皇权在握,可以号令天下,而王昭君则是以一个女子的责任担当,凭人格魅力感染人,影响人,她的所作所为,更像是古代的士,具有士大夫的风范和作派。


我更倾向后一种说法,中国古代的皇权是世袭制,那是男人的专利,女人如果要当皇帝,那就必须使尽阴谋和阳谋,甚至是非常残忍的手段才行,武则天和慈禧正是通过玩手段才坐上那个高位的,这样就使她们的人品和操守大打折扣,甚至被许多后人垢骂,在这方面,她们和昭君比起来,只能望其项背,差距遥远,如果把她们放在一起比较,那是对昭君品德的玷污,人格的侮辱。


昭君品德高尚,性格善良,勇敢顽强,她虽然不能纳入士大夫那个群体,但她却践行着士大夫的准则和规范。孟子对士大夫的定义是,“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兼济天下。”他们人生的终极目标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士大夫们生命的两极,一极是生命的张扬,一极是生命的内敛,这些似乎王昭君都做到了,她甚至比一般的士大夫做得更好。她年少时并不因为长相漂亮而期望长大后靠脸蛋吃饭,而是熟读诗书,操练琴棋书画,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把自己造就成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才。当皇帝选妃,她在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虽说只是一个待诏,但在那个时代,也是堂而皇之的为国家服务。在后宫遭冷落之后,她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不断的修心养性,等待时机,当皇帝要人对匈奴和亲的时候,她是勇敢的站出来接受挑选。出塞和亲之后,她知道自己肩上担子的重量,她的一举一动牵扯到两个民族的关系好坏,有可能影响边疆的安宁和平,所以她竭尽全力把事情做好,不管再大的困难也要克服。当老单于亡故,新单于要妻其后母的时候,那对汉族人来说,是伤风败俗的奇耻大辱,但朝庭一声“从胡俗”的指令,使她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天大的冤屈也咽到肚里去了。“妾身那足惜,其如国事何?”“但使边城静,娥眉敢爱身?”国家利益至高无上,个人得失微乎其微,昭君牺牲了自我,奉献了大爱,这个爱绵延数千年,一直到如今。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董必武的这一论断,拨开了笼罩在昭君身上的层层迷雾。两千多年来,虽然对昭君的评价有许多不同的声音,但总不能掩盖人们对昭君的喜爱。在内蒙古的阴山南北,有十多座昭君墓,还有山西朔州、新疆阿勒泰等地也有昭君墓。坟墓对人来说,可不是什么吉祥物,但由于人们对昭君的尊崇和热爱,把一些土堆都说成了昭君墓,真假难辨。这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一个奇特的现象,逝去那么多伟大的人物,死后都没有昭君墓多,这是为什么?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回答了这个问题:“王昭君究竟埋葬在哪里,这件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昭君墓。显然,这些昭君墓的出现,反映了人民对王昭君这个人物有好感,他们都希望王昭君埋葬在自己的家乡。”


同样的,现在全国各地立有多少尊昭君塑像,也是个未知数。据我所知,在内蒙古的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陕西的神木、榆林、西安,山西的朔州、右玉,河北的邢台,湖北的兴山、秭归、神农架、宜昌、武汉,甚至在台湾的苗栗县都立有昭君塑像。其质地有汉白玉、黄铜、鎏金、白银、泥塑、石雕等,绝大多数都放置在公园、广场、景区显著位置。这其中以陕西神木红碱淖的回望长安塑像最高大,18.5米高,气势恢宏,美不胜收。这么多昭君塑像在全国树立,没有人倡导,没有机构组织,凡是认为和昭君沾点边的都引以为荣,是发自内心的热爱,觉得她是美丽的化身,和平的象征,幸福的源头,有昭君在身边护佑,一切都会安宁美好!在他们心中,昭君堪比大智大勇的释迦摩尼、大慈大悲的观世音。


昭君题材的文艺创作,更是历代作家、艺术家不竭的源泉,晋代石崇,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骆宾王,李商隐,宋代的陆游、王安石、欧阳修、司马光、苏轼,元明清的元好问、马致远、曹雪芹、袁枚等等这些家喻户晓的文学大咖们都写过有关昭君的诗文。到了当代,有关王昭君的文学艺术作品创作更是热闹非凡,几乎涵盖了文学、理论、影视、戏剧、绘画、雕塑、音乐、舞蹈、书法、纪念币、纪念邮票、商品广告等等所有文学艺术领域,其数量也是浩如烟海,灿若星云。和西施、杨贵妃、貂蝉这三位与她齐名的美女比起来,是一骑绝尘,独领风骚,即使把她放在中国所有的历史名人中,有这么广泛和深远影响的,也不多见。其原因,是昭君故事雅致美丽、曲折生动、正义阳光,既憾人心魄,又堪称典范。她身上所体现的和美、和平、和谐、和睦理念,是人类社会孜孜追求的终极目标。





编 者 按:原文载于《宜昌市昭君文化促进会》,如引用请据原文。

文稿审核:包·苏那嘎

排版编辑:曹  琪


院址: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昭君路6公里处
蒙ICP备18002493号-1 蒙公网安备 15010202150472号   网站建设 : 国风网络 网站地图 联系方式 投诉建议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郑重声明:呼和浩特市昭君博物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登录

* 手机号码
确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