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高明“邂逅”王昭君

发布时间:2020-07-11 浏览次数:3573 来源:呼和浩特市昭君博物院

 

琵琶一曲弹至今,昭君千古墓犹新

( 名城早报首席记者 陈哲)

从呼和浩特市区向南行驶6公里,就可到达四大美人之一的王昭君长眠之地——昭君墓。昭君墓,又称“青冢”,始建于西汉时期,距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由汉代人工积土,夯筑而成,墓体状如覆斗,高达33米,底面积约13000平方米,是中国最大的汉墓之一。由青冢、匈奴历史博物馆、中国古代和亲文化馆等组成呼和浩特市昭君博物院的前身是昭君墓文物保护管理所,始建于1981年,2006年正式更名为昭君博物院。从之前的“昭君墓”到“昭君博物院”历经30余年,而这30余年中离不开一个人,他就是昭君博物院院长武高明。就如同很多人的评价,昭君博物院的发展虽不是武高明一个人的成绩,但假如没有武高明,那就不会有今天的昭君博物院。


 邂逅

 夜幕降临,手机上的运动步数又显示10000+。

 从1992年到“昭君博物院”工作起,除特殊情况外,武高明每天都会在园区内走一圈。

 武高明熟悉“昭君博物院”里的一切,甚至比他家里还要熟悉,工作人员说,哪个地方多了什么,哪个地方少了什么,他一眼就能发现。

 就这样走着,武高明从少年走到天命之年。

 武高明是土生土长的呼市人,和“昭君坟”的初次见面时武高明还是一名中学生。

 “初中的时候,和同学们一起来过。那会昭君坟的名声很大,那时候根本没想过我以后能来这里工作,更想不到会在这工作‘一辈子’。”武高明说。

 正如武高明所说,从内蒙古大学历史系毕业后,武高明被分配到当时内蒙古工学院(现内蒙古工业大学)任教,由于对教学工作不喜欢,武高明调到了呼市文物部门工作。

 但直到那时候,武高明都没有想到,以后的日子里,他和“昭君”会有这么多联系。

 1992年,武高明调任昭君墓文物保护管理所任副所长,自此,开始了近30年的“昭君文化”工作。

 用武高明的话说,因为“昭君”在历史为民族团结的贡献,加上如何将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让他觉得“昭君文化”很有意义,所以决定潜心研究“昭君文化”。

 据调查,在内蒙古、山西等地区,昭君墓多达十余处。在各地昭君墓中,尤以青冢影响最大。青冢的得名,据说是因每年凉秋九月,塞外各地青草都已枯黄,惟独昭君墓上的草仍保持青绿,因此人们称它为“青冢”。《归绥县志》一书中说:“昭君墓,高二十丈,阔五十亩。”这一记载说明当时青冢比现在还高耸。

 昭君墓,是一座西汉时期夯筑而成的汉代最大的贵族墓葬之一,是汉匈之间友好关系的实物见证;是了解和研究汉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汉匈关系、草原丝绸之路、昭君与草原文化关系的文物宝库。

 在中国历史上,王昭君是一位了不起的伟大女性,民间更是把她视为美的化身。数千年来,她的传说、故事在中国广为流传,家喻户晓。自唐、宋以来,历代文人咏唱昭君、抒发情感的诗文、歌词、绘画、戏曲更是多不胜数,形成了千古流传的“昭君文化”。

 现代史学家翦伯赞赞美:“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


 扩建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第一次修缮起,昭君博物院经历了4次大规模的修缮扩建,4次修缮扩建工作,武高明全部参与,尤其是后三次,武高明都是修缮扩建的“设计者”。

 在陈列方面,昭君出塞陈列、匈奴历史陈列和昭君民俗陈列近6万字的大纲都是武高明一手书写。

 按照武高明的设想,昭君博物院现在已经实现了依托王昭君墓,以博物馆区为基础,集文物收藏、保护研究、展示和社会教育于一体的遗址性博物院。

 这其中,最让武高明引以为傲的是“匈奴历史博物馆”和“中国古代和亲文化馆”。

 昭君博物院内的“匈奴历史博物馆”,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的献礼工程,也是昭君博物院第四次提升扩建的重点项目。建筑面积15092.62平方米,高度14.5米,展陈面积7500平方米。馆内设《匈奴历史文化陈列》《昭君出塞文化陈列》,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座系统、科学的展示匈奴历史文化沿革的专题博物馆。该馆自建后成为了内蒙古首府历史文化名城呼和浩特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匈奴历史博物馆是国内乃至世界唯一一座系统、科学的展示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匈奴历史文化沿革的重要平台。其立足于中国北方长城文化带丰富的匈奴考古学研究成果及珍贵的历史文献史料,精选出中国北方长城文化带沿线:甘肃、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地区征集而来的富有典型特征的匈奴文物2600余件(套),以及最近几年蒙古国匈奴考古出土重要文物图片。这些文物包括反映匈奴民族的渊源、生产生活、宗教信仰、文化习俗、民族融合、出塞和亲等方面的珍贵文物,架构出古今时空的隧道,真实再现匈奴人的逐水草而居的生活面貌。

 武高明介绍,内蒙古地区是中国古代匈奴民族的发祥地,也是中原农耕文化为代表的中原民族与北方游牧文化代表的游牧民族相互争逐、交流、融合的历史舞台,是中原与草原地区商贸、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内蒙古地区在匈奴部族的历史沿革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是匈奴人遗留下的丰富的物质文化遗存就是匈奴历史的完美诠释。

 另外的中国古代和亲文化馆,始建于2006年,由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建筑造型以北方游牧部族典型器物“鹰形金冠”的形象作为装饰,雄鹰昂首傲立,作展翅翱翔之姿,这件被誉为世界瑰宝的胡冠与该建筑浑然一体,成为这座博物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馆内设有《中国古代和亲文化陈列》展览,该馆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座以和亲历史事件为主要脉络,全面系统展示中国古代和亲文化的专题馆。

 “4次修缮扩建,每次都对昭君墓体保护和昭君、匈奴文化发掘有提升。”武高明说。


 发展

 疫情期间,在武高明的支持下,昭君博物院率先与联通公司携手进行了5G文旅互动直播《民族友好使者——王昭君》、《马背上的行国——匈奴》 ,通过联通“沃视频”平台实现多平台5G直播,“沃视频”“快手”“斗鱼”“虎牙”等进行实景拍摄、专业讲解、即时互动、多方联播。

 这是在新媒体、新业态出现后,昭君博物院顺应时代潮流做出的反应。

 作为内蒙古重要的文化核心地,昭君博物院顺应文旅融合发展的时代潮流,深入挖掘自身的文化优势、馆藏优势,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同时利用新媒体等传播方式,开展“5G云观展”活动,把昭君文化搬到“云”端,让昭君文化继续发扬传承。

 首场直播结束后,昭君博物院陆续推出线上展览,向社会公众提供安全便捷的在线服务。“云观展·邂逅昭博”《昭君出塞文化展》、《匈奴历史文化展》,通过昭君博物院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昭君文化研究会官方公众号和自媒体平台向社会大众展示,为社会大众讲解两千多年前的历史故事。

 但对于目前昭君博物院的发展,武高明还是认为自己做的不够好。

 武高明认为,昭君博物馆作为一所“学校”,一所“社会学校”的目标现在已经基本达到,下一步就是要把社会效益做好,尤其是青少年教育,社会民族教育大课堂内容、服务做好,要进一步加强进步完善,进一步创新。

 近年来,“互联网+”思维推动了各行各业往新的业态发展,其中也包括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的快速增长拉动了周边产业的增长,如文创产业以及从博物馆中走出来的文博经济。

 与此同时,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推动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博物馆条例》《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等文件都明确指出,鼓励各类文化文物单位挖掘馆藏文化资源,开发文创产品。

 其中,做的最好的可谓是故宫,故宫推出的大量品类丰富的文创产品,掀起一股猛烈的文创热。据数据显示,2019年,“网红”故宫文创收入超15亿。

 对于各地博物馆纷纷加入的“网红”路线,武高明反而比较冷静,他觉得,一家博物院更应该注重社会效益,不能一味追求经济利益。拿昭君博物院来说,它毕竟还是一个民族教育团结的教育阵地,这是最重要的,在这个基础上做好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内容是对的,但一定不能过度开发。


 未来

 昭君博物院,就好比是武高明的“孩子”,他无怨无悔的做着所有关于“昭君文化”工作,现在的昭君博物院正值青年时期,未来,武高明还要带着他的“孩子”走向更远的地方。

 出生于1964年的武高明今年56岁,对于下个阶段的工作目标,武高明说,还要继续挖掘补充“昭君文化”,另外要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效益,充分的让全社会了解“昭君文化”,最后,还要努力把文创产业和旅游产业做起来。

 30多年来,武高明积极联络全国各地昭君文化的研究组织和个人,共同促进昭君文化事业的发展。在促进内蒙古与湖北、山西、陕西等昭君出塞经过的地区的昭君文化的交流、传播,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同时,武高明还率领昭君博物院全体成员不断提高博物院的管理水平,将昭君博物院办成了研究和传播昭君文化的中心、北方民族文化的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名扬世界的旅游胜地、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武高明认为,一定把弘扬和传播“昭君文化”作为重要使命去进行。

 “‘昭君文化’是我一辈子的事业了。”武高明说。




  文稿审核:包·苏那嘎

  排版编辑:曹琪


院址: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昭君路6公里处
蒙ICP备18002493号-1 蒙公网安备 15010202150472号   网站建设 : 国风网络 网站地图 联系方式 投诉建议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郑重声明:呼和浩特市昭君博物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登录

* 手机号码
确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