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物报》刊发┃匈奴历史博物馆——集文物之精粹,讲述匈奴与中原交融之魅力

发布时间:2023-02-15 浏览次数:1846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包苏那嘎


内蒙古,位于祖国正北方,广袤的欧亚草原腹地,著名的“草原丝绸之路”“阴山长城”“昭君出塞”将匈奴等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联系起来,使这一地区成为多种文明的荟萃之地和多民族繁衍生息的共同家园,孕育了鲜明特色的多元文化,彼此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为中华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匈奴历史博物馆是收藏中国北方系青铜文化,展示独特的匈奴历史文化风貌和地域文化特色的艺术殿堂。馆舍建筑总面积1.5092万平方米,特色藏品主要为匈奴文物、汉代文物及昭君题材年画等,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科学价值、文化价值和时代价值。


建筑与遗址,“和合”文化浓缩呈现


匈奴历史博物馆是昭君博物院第四期提升扩建重点项目,是一座集匈奴文物收藏、展示、研究、教育于一体,兼顾旅游休闲与对外交流的专题性博物馆,也是当地的标志性博物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匈奴历史博物馆于2016年6月开工建设,2017年8月竣工并正式对外开放。整体设计为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仿汉夯筑建筑设计风格,由展馆、园区下沉式入口和馆前广场组成。展馆和王昭君墓之间以附属性纪念设施——昭君墓神道相连接,形成新的中轴线秩序。馆舍主楼坐北朝南,以汉代覆斗形墓冢为雏形,以两个覆斗状体量分列在中轴两侧,两个锥体各自旋转45度,对角以廊桥相连形成环抱姿态,体现了昭君文化中重和平、尚和谐的“和合”精神,“金字塔”造型的主体建筑呈现仿汉代夯筑风格。


匈奴历史博物馆鸟瞰图


新馆落成后,昭君博物院建筑总面积近3万平方米,年接待观众达43万人次。匈奴历史博物馆主体建筑外形与地貌、古迹及文化元素相结合,以“和合”为核心设计理念,与王昭君墓及博物馆区相协调。整体建筑雄浑质朴、宏伟大气、庄严朴素,是自信、开放、多元、包容的“和合”文化的集中展现。新馆以仿汉夯筑和土木印象建筑的形式,真实地反映了建筑的结构和功能,统一的色彩与现代主义建筑高度统一。该建筑于2021年荣获德国国家设计奖之“卓越建筑设计类别”特别表彰奖。


见证文明交往与民族交融的历史


匈奴历史博物馆展出的每一件文物,都是文明交流互鉴的璀璨明珠,蕴含着匈奴与中原和欧亚草原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博物馆馆藏文物3480件(套),其中珍贵文物400件(套),涵盖古今、品质精良、种类丰富。北方系青铜器、匈奴文物,辽契丹文物,昭君题材老月份牌广告画、木版年画以及现当代书画等,都极具地域特色及学术价值,见证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


战国虎噬兽纹铜牌饰,是具有欧亚草原特色的重要文物之一。匈奴牌饰多以青铜铸造,也有鎏金或以金、银为质地,主要用于腰带佩饰或马具装饰。题材包括几何图案、动物和人物纹饰,动物常呈现后蹄翻转的典型斯基泰风格。


战国虎噬兽纹铜牌饰


牌饰整体造型呈“P”字形,透雕虎噬怪兽图案。虎位于牌饰左下方,呈伏卧状,张口衔住怪兽前腿,虎身饰细线纹。牌饰右侧为一伫立怪兽,勾喙、竖耳,头上伸出枝状角,每个角的末端都有一个“格里芬”头,长尾下垂。怪兽枝状角向前延伸与虎臀部相接,形成长方形镂孔,孔前方有一外勾扣舌。这种牌饰一般作为腰带饰,成对缝缀于腰带两端,一端的牌饰有扣舌,作为带扣使用,扣合时一对牌饰正好位于腰部正前方。而怪兽“格里芬”纹样,是斯基泰文化的典型代表。据学者研究,斯基泰文化的“格里芬”形象分别为:“鹰”形格里芬、“狮”形格里芬和“鹿”形格里芬。鹰形即鹰头狮身,狮形则为有翼狮子,鹿形为鹰嘴与鹿角的结合。活跃在欧亚草原的斯基泰人,以怪兽“格里芬”为媒介,从黑海北岸开始,向东经过乌拉尔的萨尔玛提亚人、中亚草原的萨迦人传到阿尔泰地区,后又传入中国北方草原地带,形成了丝绸之路草原道上久盛不衰的艺术奇葩。


现藏于昭君博物院匈奴历史博物馆的双羊形青铜祭具,整体构图采取圆雕手法,体现了草原食草动物的静止状态。圆雕双山羊侧面形象,作直立相对状。羊首直视,用圆圈纹表示山羊的眼睛,下颚有胡须,双角细长,向后上方弯曲,圆尖耳竖立。双羊前蹄环抱,呈圆环,后蹄立于圆环之上,双羊中间形成环状穿孔。山羊颈部至后蹄处饰有绳纹装饰,山羊角、眼、耳等刻画细腻、形态逼真,极具艺术特色,体现了典型的欧亚草原游牧文化艺术风格。


东周双羊形青铜祭具


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北方长城地带的匈奴墓葬中出土了风格相同的金怪兽、虎噬兽纹铜牌饰、虎禽搏斗纹铜牌饰,其文化特征与斯基泰风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匈奴牌饰承袭斯基泰青铜器的装饰艺术,又有其自身常见的动物题材,反映了欧亚草原古代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融通的历史事实。


这些珍贵的文物是匈奴与周边各民族广泛交流、深度融合的重要实证,是深刻揭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内涵的珍贵历史遗物,是深化和拓展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研究,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讲好中国故事的生动素材。


讲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


匈奴历史博物基本陈列以“昭君出塞”“交往交流交融”为主题,由“昭君出塞”“匈奴与中原”两个历史文化展和“昭君文化研究与传播”“昭君民俗艺术展”等3个民俗艺术专题展构成。此外,还开展了“流动博物馆”“昭君文化大讲堂”“昭博讲坛”以及互动参与等丰富多彩的线上线下宣教活动,以多种文化视角展示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之魅力,讲好昭君出塞故事、讲好中国故事。


“匈奴与中原”陈列展览,以中原文明发展历史为纲,匈奴历史文化为脉络,通过文献史料、最新匈奴考古发现及其珍贵文物,系统展示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匈奴的历史文化,匈奴与中原地区广泛交流和深度融合的历史进程。展览由“匈奴的兴起”“匈奴与中原”“匈奴经济文化”“匈奴对后世的影响”四个部分组成,集中展示了先秦时期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各历史阶段的中国北方系青铜文化中,反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匈奴和汉代文物精品1200余件(套)。展览在形式设计上追求新理念、新手段、新方法,凸显了中国北方地带各民族交流、互鉴轨迹,反映了文化相亲、和而不同、和平相处的绚丽多彩历史文化。


匈奴与中原展厅


内蒙古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得天独厚,众多闻名海内外的历史古迹,精美的北方系青铜器、昭君出塞佳话等是系统阐明古代匈奴与中原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力证,是准确揭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内涵的珍贵实证,是深化和拓展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研究的科学史证,更是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典型教材。


昭君博物院已成为一本看得见、摸得着、进得去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文化教科书,充分展示了匈奴历史文化和战国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与中原王朝之间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融合等的成就。未来,将充分挖掘和有效运用反映内蒙古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考古实物、文化遗存,阐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历程,展开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昭君文化的对话。





编 者 按:原文引自《中国文物报》2023年2月10日,如需引用请核对原文!

文稿审核:包·苏那嘎

排版编辑:武  彬




院址: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昭君路6公里处
蒙ICP备18002493号-1 蒙公网安备 15010202150472号   网站建设 : 国风网络 网站地图 联系方式 投诉建议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郑重声明:呼和浩特市昭君博物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登录

* 手机号码
确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