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 君 出 塞
刘志尧
作者:刘志尧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会员中国长城学会理事中国作协会员山西长城保护研究十杰之一左云长城学会会长出版文学史学著作15卷 约700余万字
王昭君是中国历史上四大美女之一,在四大美女中属最完美的女性。这种完美,体现在她人生的美丽、美德、美缘、美世。王昭君靓丽风姿、傲身洁骨,是历史上最出类拔萃而的女性之一,曾被周恩来总理誉为对“发展中华民族大家庭团结有贡献的人物”。王昭君的一生,不仅以其绝美的颜容赢得我国古代美女的桂冠,而且以其远见卓识远嫁匈奴的品行,为促成胡汉和亲、民族团结而光耀史册。
一、宝坪是昭君的出生地
王昭君出生于湖北兴山香溪河畔的宝坪村。这个村历史上曾叫过烟墩坪、昭君村、明妃村,现又改称昭君村。清沏如玉的香溪河使得昭君有了倾城之貌与秀外惠中的心灵。
昭君故里有许多有关昭君的遗迹和传说。西汉年间,烟墩坪一位40岁姓王的人,八月十五忽得一梦,梦见一轮明月投入怀中,不久幸得一女,只见她的模样比月亮中的嫦娥还好看,白皙的肌肤和白玉盘般的面庞比十五的月亮还透明洁净,于是取乳名皓月,名嫱,这个女子便是王昭君。皓月,明亮又皎洁,明亮如水,皎洁照星汉。烟墩坪自从有了王昭君,苍天也降吉祥,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简直是金子不换的宝地,遂改名宝坪村。东晋时宝坪村因避讳司马昭之昭,改称明妃村。
昭君村全都姓王,说是王家的祖传,但更传承与修饰的是美丽的家园文化,家家户户,门前宅后,繁花修竹,重扬细柳。村子因为出了昭君美女,一直没有丢弃与家园相称的美化与打扮,王昭君曾生活在一个美丽的村宅。所有这些都渗透着故乡人们对昭君的爱慕思念之情,连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均与昭君联系一起。
王昭君从小生活过的烟墩坪,每一寸土地都留下她的足迹。当人们走近琵琶桥,仿佛听到昭君拔动琵琶琴弦飞扬的弦律。在民间传说中,王昭君从小聪明伶俐、勤劳善良、懂事识礼、讨人喜爱。她虽为“良家子”,却勤奋好学,多才多艺,琴棋书画,吟诗作赋,样样都行。昭君貌美聪慧,十里八村无人不知。
当人们走向梳妆台,就会想起那里曾经有过昭君梳妆打扮的倩影;走向楠木井,就会幻化出昭君提桶打水婀娜的身姿;走向烟墩,就会想象出昭君当年拾柴采菌菇的风姿。昭君闺阁有她美丽的卧姿,捣练石旁有她欢愉的姣态,娘娘泉有她妩媚的笑容,离乡滩有她离别故乡时紧锁的眉梢……如此等等,昭君村无不存在对昭君的美丽传说。
秀山围村插云,碧水曲绕四环,在这秀山碧水中,最叫人流连忘返、恋恋不舍的便是香溪。香溪是昭君的摇篮,也赐给了这位优秀女儿特别灵性。王昭君虽然离别家乡远去了,可养育她的香溪一直牵挂着她,映照衬托着她的美丽。
香溪本原名“县前河”,澄澈见底,绿荫夹岸,色如清黛,清爽明丽,水面微泛涟漪,流缓安闲。只因“昭君临水而居,恒于溪中浣手,溪水尽香”(见《妆楼记》)。于是更名“香溪”。自此,香溪因为有昭君的美名而亦美名远播。“昭君本楚人,艳色照江水”。昭君绝美的容颜映照江水,香溪变得更加秀丽;昭君经常在香溪边梳妆打扮、洗涤香帕,溪水愈加清洁溢香;香溪又因昭君从这里乘船离乡,水变得碧波迷人。千百年来,游人吟唱香溪寄语昭君,使得香溪满河是诗是画,满河是昭君的典故与传说:离乡滩、珍珠滩、五色石、绣鞋洞、望乡台、大礼溪、小礼溪,胭脂柚、白鹤茶、鸽子树等等,如香溪水涓涓不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香溪衬使得昭君丰容亮饰,艳形丽影。
二、长安是昭君和亲的出发地
昭君青春美丽轰动香溪两岸。烟墩坪出了这样一位妩媚动人的姑娘,无人不知,她的名字便顺着色碧如黛的香溪水,传遍了峡江两岸,也传到了京城长安。于是,昭君15岁被选入宫,昭君的美丽照进了长安汉宫。
然而,王昭君的美丽照进行了汉宫,不见得照亮了汉宫。昭君在家乡是一位良家女子,被选入宫后亦是个尚未取得嫔妃资格的普通宫女,“入宫数年,不得见御”。后宫佳丽三千,美人比比皆是,进宫比美也比才,这样的竞争想必多么艰难,其间也充满了阴谋暗算,刀光剑影;但王昭君的美丽毕竟有了照亮汉宫的机会。
西汉年间,匈奴是我国北方一个最强盛的游牧民族,建立了具有相当规模的奴隶制政权。匈奴习于骑射,不断南下,与汉族的封建制对峙。从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立国到昭君出塞170多年间,汉匈之间战争不断,双方的国力都受到很大消耗,人民倍受灾难痛苦。汉武帝即位,与匈奴打过几次决定性的战役,匈奴接连大败。又巧逢匈奴贵族内部斗争加剧,发生内讧,互相残杀,形成“匈奴大虚弱,诸国者皆瓦解,攻盗不能理 ”(《汉书。匈奴传》)的局势。先有五单于争立,继有致支单于与呼韩邪单于的对抗。呼韩邪单于在对抗中失败,被迫从单于庭出走。具有远见卓识的呼韩邪单于因惧怕受到汉朝和致支的两面夹攻,便主动要求与汉朝和好。而汉元帝和重臣萧望之等也识大体,接受了呼韩邪单于友好的要求,以礼相待,不仅帮助呼韩邪单于击败了致支,复归单于庭,而且扭转了自汉以来两族间的敌对局面,建立了比较稳定的和平友好关系。
公元前33年春正月,京城长安的建章宫里,鼓乐阵阵,琴瑟声声,汉元帝举行盛大宴会,隆重款待匈奴族的最高首领呼韩邪单于。呼韩邪单于主动向汉元帝请求和亲,以表示与汉朝进一步亲近。元帝尽召后宫,宫女王昭君挺身而出,慷慨应召,自愿担当“和亲使者”。当她走近建章宫,丰容靓饰,光彩照人,顿时使汉宫大为增光生色,左右的官员和宫女肃然起敬。呼韩邪单于大喜,汉元帝也不仅“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只好答应了她的请求。自此,王昭君的美丽照亮汉宫。汉元帝因昭君和亲获得安宁,便将他的年号“建昭”改为寓意长久的“竟宁”,以祝愿两族永远友好和平;呼韩邪单于更是欢欣,特意号昭君为“宁胡阏氏”。遂昭君随嫁呼韩邪单于和亲出发。
三、左云是昭君和亲的出塞地
山西左云古称白羊地,继称武州塞,昭君出塞就是出的武州塞。昭君送亲陪嫁队伍随呼韩邪单于从长安出发,走通塞中路,渡过黄河到达河津岸,走运城、临汾、太原、忻州盆地,跨过雁门关进入大同盆地,先到平城(大同)宿“琵琶老店”,又沿雁门古道走武州塞,然后沿武州川水到达左云白羊城。武州塞属赵武灵王二十年(前306年)所置,白羊城属春秋白羊王所筑。
为啥栖迟白羊城呢?汉代的武州县城,即中塞城,因战乱被匈奴烧毁,武州县政权机构只好迁驻白羊城。白羊城靠近武州川水南岸。
昭君和亲出塞陪嫁随行人马多,武州县衙虽然想尽一切办法接待,但还是安排不下,只好在城外搭毡帐以应急需。陪嫁随行的宫女们年纪轻轻,得知马上就要走出武州塞到达草原了,夜深人静思念家乡之情难以抑制,就不由自主地哭了起来,哭声传到民间,就形成了一个小剧种——《耍嗨儿》。《耍嗨儿》为左云百姓喜闻乐见,世代流传,传遍了武州塞。
昭君受到接待休整好后,继续沿武州川水支流北行。多年饱受战乱之苦的武州塞百姓,因昭君出塞看到了和平希望,纷纷送水送干粮夹道欢迎。为做纪念,将阴山余脉长城脚下昭君走过的坡道叫“马路坡”,昭君饮马的泉眼叫“饮马泉”,昭君休息的地方称“晾马台”;昭君出塞要走出红砂岩口,口子的村民更显热情,全村人都出来欢送昭君。这叫昭君感动不已,随即将随身携带的扇子、笔和一件宫庭流行的斗篷赠送村民表达心意。村民为纪念昭君出塞,就把照壁村改称“扇庄”。同时,村民们仿制那件斗篷做起了御寒衣,起名“昭君衣”,将村前的那座山起名“昭笔山”。村民们悔恨无什么特产可送,就把平时出门的干粮——糕花子送给昭君和随行队伍。后来人们就把这种吃食改称“昭君饼”。
昭君登上摩天岭,有几位陪嫁随行的宫女沿途劳累受了风寒,昭君怜悯之心油然而生,就叫她们留下来。后来就把宫女们住下来的这个村庄起名“大昭村”。并至今流传一句俗语:“白羊地的牛马武州城的汉,大昭村的姑娘不用看。”大昭村出美女闻名武州塞。
眼看翻过摩天岭就到草原了,昭君百感交集思绪万千,骑马登上红砂岩口旁的山岭,久久回望中原,马前蹄竟然在火山石上踏下印痕。后来人们就把这座山岭称“蹄窟岭”。《山西通志》《朔平府志》《左云县志》都有记载。
四、草原是昭君的出彩地
娉娉风貌的王昭君来到匈奴,就像仙女下凡一样落居草原,她给草原带来美丽,给匈奴人民带来欢乐祥和。于是,士兵解甲归田,剑戟废弃生锈,牛羊布野,边城晚闭,人民安居乐业,汉匈两地出现了歌舞升平繁荣昌盛的和平景象。昭君是长江的女儿,到了草原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草原母亲,昭君虽为阏氏,但平易近人,她把中原文明带给草原,向匈奴传授种植养殖技术和纺织刺绣技能,训练培养绘画、剪纸、裁衣、印染技术人才;她随带的许多高级物品,如黄金首饰、玉璧、绸缎、锦绣、图画、谷食等,使草原人大开眼界。这位草原母亲以身作则,带头移风易俗,改善饮食卫生条件和环境面貌。传说奶茶就是昭君发明的:昭君嫁到草原住进龙庭,与呼韩邪单于共进第一个早餐,呼韩邪单于请昭君喝鲜奶,昭君觉得有股膻味,昭君请呼韩邪单于喝家乡茶,呼韩邪单于觉得有股苦味,聪明的昭君就把鲜奶与绿茶混合一起,膻味与苦味全没了,一种带有特殊绵甜香味的奶茶就这样产生了;昭君对居住场所进行装饰美化,传说蒙古包蓝天祥云的图案就是她设计的。昭君倡导汉匈两族边地互通有无,扩大商贸,匈奴人常常用马、牛、羊和骆驼,换取汉族人民的农副产品,铁制农具和手工业制品,随之汉族文化也不断传入匈奴,促进了匈奴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日常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昭君出武州塞,一路最喜吃的是扇庄村民赠送的糕花子,她经过问询研究,得出一种启示:黍子与莜麦是武州塞大量种植的农作物,胡麻是草原的野生油料作物,而且黍子与胡麻油能配制成最佳美食;如果把大量的黍子面与大量的胡麻油混合制成食品,完全可增加和改善武州塞与部分草原人们的生活饮食,提高生活质量,何况用胡麻还可织布。于是,在昭君的倡议号召下,武州塞长城内外的人民大量成片地种植黍子与胡麻。用这两种农产品配制食品,不仅糕花子(昭君饼)被传入千家万户,而且又有了“油炸糕”“油仁儿饺子”等十几种吃食;胡人还把胡麻籽炒熟磨成的面称“麻尕耶”,与谷子又制作出了“麻尕耶稠州”等多种美食。后来,即使到了清代,长城脚下专辟出一块土地归满族自治区(内蒙曹碾子乡),种植黍子与胡麻,制成的食品专供满清皇家食用。
昭君与呼韩邪单于生得一子,名伊屠知牙师,后为匈奴的右日逐王。呼韩邪单于死后,按照草原“收继婚”习俗,她嫁给雕陶莫皋又生了两个女儿,长女名云,为伊墨居次,长大后嫁给匈奴贵族须卜当氏,称须卜居次,云生一子名奢,为大目渠;次女嫁给当于氏,生一子醯椟王。王昭君的这些子女儿孙与汉族有着骨肉之亲,继续充当和平使者,这无疑是王昭君所希冀欣慰之事。
国内外史上,凡战争向来是让女人走开的,可昭君这位女子却让战争走开,昭君出塞已至胡汉边界有了半个多世纪的和平安宁。昭君被誉为“和平使者”“和平女神”。
王昭君只活了37岁,虽然生命短暂,却是辉煌的一生。王昭君死后,她外表与内在的美所产生的生动效应,不仅在汉族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草原人民也格外崇拜、敬仰、热爱她,成为深切永久怀念的对象。为此,凡是昭君生前去过的地方,都愿意把昭君跟自己的家乡联系在一起,力图变为昭君的故乡,把昭君看成是永远活在家乡的亲人。因而,这些地方都纷纷给昭君立墓,以示与昭君生死相守,不离不弃。据统计,仅内蒙与蒙古就有十多处昭君墓,长城内也有好几处。这一座座的昭君墓,表述的是昭君永垂不朽的信息符号,是立在大地上的不可逝去的丰碑;在当今,更是爱国主义、民族团结和精神文明教育的基地。
2022.10.29
编 者 按:原文引自《白羊文艺》,如需引用请核对原文!
文稿审核:包·苏那嘎
排版编辑:武 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