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之子死因史实初探

发布时间:2022-01-21 浏览次数:8706 来源:语文学刊

易行国


[摘要]通过梳理《汉书》、《后汉书》、《两汉纪》与《资治通鉴》中关于昭君之子的记载,发现《后汉书》记载的“昭君之子被杀”与其它三部史书存在差异。通过呼韩邪单于的阏氏及其儿子们即位情况的分析,发现“昭君之子被杀”记载有误;通过王莽拜单于、《后汉书》成书背景也得出昭君之子没有被杀的结论。


[关键词]昭君之子;汉书;后汉书;两汉纪;呼韩邪单于;资治通鉴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7)06-0052-06


《汉书》、《后汉书》、《两汉纪》与《资治通鉴》四部史籍(注:以上四部史籍均采用中华书局简字版本,《汉书》、《后汉书》分别是1999年2月、3月出版,《两汉纪》是2017年8月出版,《资治通鉴》是2006年12月出版)记载了昭君出塞和亲及相关事实。《汉书》全面记载了匈奴的发展史,清晰记载了昭君和亲的情况,完整地记载了昭君子孙、娘家侄儿等6人在长达20年时间为汉匈和睦奔波斡旋的情况,是最早、也是最权威记载昭君的史籍;编年体《汉纪》是以纪传体《汉书》为蓝本的改写,史实、史识与《汉书》相互印证;《资治通鉴》以年代为序多处记载了昭君的相关情况,其内容与《汉书》、《两汉纪》完全一致;《后汉书》中只有一处记载了昭君,但它却独辟蹊径,提出与其它三部史籍完全不同的观点“单于欲传子,遂杀知牙师。知牙师者,王昭君之子也”[1]。该段文字让后人以为昭君之子伊屠智牙师是被杀害的,引起了历代文人们的误解。笔者认为《后汉书》这段文字存在失实和不可信,原因如下:


一、从单于传位情况看,昭君之子未被杀害


(一)呼韩邪单于“传国与弟”的制度安排


《汉书·匈奴传》记载了呼韩邪单于临死前商定他的儿子们将来即位单于的经过:


王昭君号宁胡阏氏,生一男伊屠智牙师,为右日逐王。呼韩邪立二十八年,建始二年死。始呼韩邪嬖左伊秩訾兄呼衍王女二人。长女颛渠阏氏,生二子,长曰且莫车,次曰囊知牙斯。少女为大阏氏,生四子,长曰雕陶莫皋,次曰且糜胥,皆长于且莫车,少子咸、乐二人,皆小于囊知牙斯。又它阏氏子十余人。颛渠阏氏贵,且莫车爱。呼韩邪病且死,欲立且莫车,其母颛渠阏氏曰:“匈奴乱十余年,不绝如发,赖蒙汉力,故得复安。今平定未久,人民创艾战斗,且莫车年少,百姓未附,恐复危国。我与大阏氏一家共子,不如立雕陶莫皋。”大阏氏曰:“且莫车虽少,大臣共持国事,今舍贵立贱,后世必乱。”单于卒从颛渠阏氏计,立雕陶莫皋,约令传国与弟。呼韩邪死,雕陶莫皋立,为复株累若鞮单于。[2]


复株累若鞮单于立,遣子右致卢儿王醯谐屠奴侯入侍,以且糜胥为左贤王,且莫车为左谷蠡王,囊知牙斯为右贤王。复株累单于复妻王昭君,生二女,长女云为须卜居次,小女为当于居次。[2]


上述记载表明,呼韩邪单于去世前,认真安排了他儿子们的即位大事。首先,按照母亲尊贵的原则,将继位人选确定在颛渠阏氏、大阏氏、宁胡阏氏所生之子的范围,北方民族有“贵女子,女子所言,丈夫乃决正”[2]的传统,由此确定了未来可以即位的7个人选,昭君之子在7人计划之列。其二,确定了第一个即位单于的人选雕陶莫皋:呼韩邪单于提出让地位最尊贵的颛渠阏氏儿子且莫车即位。且莫车虽是颛渠阏氏的儿子,但他在7人中年龄排位第三。颛渠阏氏从国家的大局出发,提出了不同意见,立长子雕陶莫皋(大阏氏之子)为单于。大阏氏也诚恳地提出让且莫车即位。单于最终采纳了颛渠阏氏的意见,让长子雕陶莫皋即位。其三,确定了未来即位的顺序,即“约令传位与弟”。


(二)呼韩邪单于的阏氏及其儿子情况


《汉书》明确提到呼韩邪有6个阏氏,10个儿子,这与《资治通鉴》的记载一致。《后汉书》、《后汉纪》与《资治通鉴》记载相同的还有1个儿子。具体如下:


1.乌禅幕的女儿及其子铢娄渠堂。“虚闾权渠单于子稽侯?凕既不得立,亡归妻父乌禅幕”[2]。公元前60年,因他人阴谋篡位,呼韩邪不能即位单于,为了保命,只能逃到匈奴西边,他的岳父乌禅幕处。因此乌禅幕的女儿是呼韩邪的第一个妻子。《汉书》还记载,公元前53年,呼韩邪单于兵败南下投靠汉朝,“遣子右贤王铢娄渠堂入侍”[2],这里所说右贤王铢娄渠堂应该是乌禅幕的女儿之子。关于他们母子的情况,史籍再无记载。这个阏氏可能死于当时惨烈的匈奴内乱,铢娄渠堂应该在呼韩邪单于之前去世,没有列入即位的人选。


2.颛渠阏氏及其子且莫车、囊知牙斯。这是地位最高的阏氏,相当于皇后。“生二子,长曰且莫车,次曰囊知牙斯”。这两个儿子按年龄排位第四、第五。他们后来都即位单于。


3.大阏氏及其四个儿子。大阏氏与颛渠阏氏是两姊妹。生四子,长子雕陶莫皋年龄排位第二,次子且糜胥年龄排位第三;三子咸排位第六,四子乐排位第七。四子中除乐外,其余3人都即位单于。


4.宁胡阏氏(王昭君)及其子伊屠智牙师。王昭君是三个有封号的阏氏之一,在匈奴地位很高,应该排在大阏氏后。其子伊屠智牙师年龄应该排位第十,没有即位。


5.第四阏氏及其子。没有号,也没有具体记载,但《汉书·匈奴传》记载,公元8年“乌珠留单于(囊知牙斯)立,以第二阏氏子乐为左贤王,以第五阏氏子舆为右贤王”[2]。那么肯定有第四阏氏,而且她肯定有一个儿子,排位第八。


6.第五阏氏,子舆,排位第九。于公元前18-46年即位,在位长达29年。


7.第六阏氏,子知牙师。《后汉纪》记载:“然其弟知牙师以次当为单于者”,但没有被杀记载;《后汉书·南匈奴传》、《资治通鉴》共同记载:“单于欲传子,遂杀知牙师”。


(三)6个儿子成功即位单于情况


根据《汉书》记载,呼韩邪单于的11个儿子中有6个即位:


“复株累单于立十岁,鸿嘉元年死。弟且糜胥立,为搜谐若单于。搜谐单于立,遣子左祝都韩王朐留斯侯入侍,以且莫车为左贤王。搜谐单于立八岁。元延元年,为朝二年发行,未入塞,病死。弟且莫车立,为车牙若单于。车牙单于立,遣子右於涂仇掸王乌夷当入侍,以囊知牙斯为左贤王。车牙单于立四岁,绥和元年死。弟囊知牙斯立,为乌珠留若单于。乌珠留单于立,以第二阏氏子乐为左贤王,以第五阏氏子舆为右贤王,遣子右股奴王乌牙斯入侍。”[2]


“乌珠留单于立二十一岁,建国五年死(公元13年)。匈奴用事大臣右骨都侯须卜当,即王昭君女伊墨居次云之婿也。云常与中国和亲,又素与咸厚善,见咸前后为莽所拜,故遂越舆而立咸为乌累若鞮单于。乌累单于咸立,以弟舆为左谷蠡王。乌珠留单于子苏屠胡本为左贤王,以弟屠耆阏氏子卢浑为右贤王。乌珠留单于在时,左贤王数死,以为其号不祥,更易命左贤王曰“护于”。护于之尊最贵,次当为单于,故乌珠留单于授其长子以为护于,欲传以国。咸怨乌珠留单于贬贱己号,不欲传国,及立,贬护于为左屠耆王。云、当遂劝咸和亲。”[2]


“单于咸立五岁,天凤五年死,弟左贤王舆立,为呼都而尸道皋若单于。匈奴谓孝曰“若”自呼韩邪后,与汉亲密,见汉谥帝为“孝”,慕之,故皆为“若”[2]。


单于舆即位后,死于东汉。因此,《后汉书》第1988页与《资治通鉴》第497、499页共同记载了以下内容:公元46年,“匈奴单于舆死,子左贤王乌达鞮侯立”,“初,匈奴单于舆弟右谷蠡王知牙师以次当为左贤王,左贤王即当为单于。单于欲传其子,遂杀知牙师。”上述记载清晰地反映了呼韩邪单于的儿子们即位经过:


1.雕陶莫皋,即复株累单于,公元前31-20年在位10年。按顺序即位。


2.且糜胥,即搜谐单于,公元前20-12年在位8年。按顺序即位。


3.且莫车,即车牙单于,公元前12-8年在位4年。按顺序即位。


4.囊知牙斯,即乌珠留单于,公元前8-公元13年在位21年。按顺序即位。但乌珠留在位期间即位安排上出现两个问题:一是“乌珠留单于立,以第二阏氏子乐为左贤王,以第五阏氏子舆为右贤王”,这个安排有问题,按顺序,咸比乐大,应该是咸为左贤王,乐为右贤王。史籍没有解释,我们不得而知。正是这个安排让王莽钻了空子,致使公元11年王莽实施分化匈奴为十五单于时,“使译出塞诱呼右犁汗王咸、咸子登、助三人,至则胁拜咸为孝单于”[2],王莽安排使者诱骗咸父子三人到长安,并强迫拜咸为“孝单于”。二是“乌珠留单于在时,左贤王数死,以为其号不祥,更易命左贤王曰‘护于’”。具体原因,后面专门分析。


5.咸,即乌累单于,公元13-18年在位5年。当时左贤王是舆,匈奴单于庭主事的是昭君的大女婿须卜当,昭君的女婿和女儿共同说服大臣改善与汉朝关系,立咸为单于,既遵循了“传国与弟”的制度,缓解当时“左贤王数死”的阴影,又改善了与王莽的关系,于是将王莽强拜的“孝单于”咸立为乌累单于。


6.舆,即呼都而尸道单于。公元18-46年即位29年。这是呼韩邪单于的儿子中在位时间最长的单于。舆最后杀了同父异母的年迈弟弟知牙师,传位给自己的儿子,结束了“传国与弟”的制度。


(四)5个儿子没有即位单于的原因


呼韩邪单于还有5个儿子没有即位。有两个儿子情况是比较清楚的:右贤王铢娄渠堂早死、知牙师被杀。另外3个即:乐、伊屠智牙师、第四阏氏之子没能即位,是什么原因?前面已经提到,乌珠留单于时期,出现了“左贤王数死”,就是说他们3人没有等到即位单于时就已经死去,所以没能即位。具体情况如下:


3人在两年多时间死去。乐在乌珠留单于即位时就成为左贤王。《汉书》最后一次记载乐时说:公元11年单于遣“左贤王乐将兵入云中益寿塞,大杀吏民”[2],乐出兵中原,获胜而归”。公元13年乌珠留单于就死了,就是说在公元11-13年这两年多的时间里,发生了“左贤王数死”。单于庭采取了以下措施应对:一是及时补充左贤王,死一个补充一个;二是左贤王死了三个后,单于庭显得十分恐怖,于是决定改变“传国与弟”的制度,将乌珠留单于的儿子苏屠胡确定为左贤王;三是认为“左贤王”这三个字不吉祥,将左贤王称号改为“护于”。当然后来苏屠胡并没即位单于。


“左贤王数死”到底死的是哪三个人呢?首先死的肯定是乐,乐是大阏氏的最小儿子,乐之后应该是昭君之子接班,这时伊屠智牙师约43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但伊屠智牙师也很快死去。这时呼韩邪当年的7人计划只剩下咸了,咸在公元11年因为被王莽拜为“孝单于”,咸回到匈奴被贬这最低的官员了,“单于更以(咸)为於粟置支侯,匈奴贱官也”[2]。因此接下来要在7人计划外寻找接班人,于是第四阏氏之子进入视野,接替左贤王,很快他也死去。单于庭不得不将左贤王更名为“护于”,同时决定传位于子,同时又“以第五阏氏子舆为右贤王”,以防不测。


至于三个左贤王的死因,史籍也没有记载。可以肯定的是,他们不是死于内部争斗残杀,也不是死于对外战争,类似这样的大事,《汉书》都有详细记载,不会疏漏。3个左贤王应该是因病或因其他非正常原因死亡。


综上所述,昭君之子伊屠智牙师,死于公元11-13年,享年43-45岁。他并没被杀死。


二、从王莽强拜单于看,昭君之子不可能被杀


王莽新政后,彻底改变了汉宣帝以来的汉匈和睦友好的政策,不断推进歧视匈奴、进而分化匈奴的政策,导致汉匈边塞“天下骚动”[2]。王莽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先后两次强拜了四个单于。


一是公元10-11年,匈奴因为王莽也调整了对汉策略,他们接受了西汉边塞将领陈良、终带等等2000多人投降,从而激怒了王莽,王莽提出大分匈奴为十五单于,并调兵遣将,同时,派使者和翻译出塞诱骗右犁汗王咸以及咸的儿子登、助三人入塞,强行拜咸为孝单于,拜助为顺单于,并将助、登留在长安。这直接导致单于派左贤王乐出兵汉塞,大杀吏民。后助在长安病死,王莽又以登代 助 为顺单于。


二是公元18年,舆即位单于后,派昭君的两个外孙奢、醯椟王前往长安奉献。结果王莽派王昭君娘家的侄儿王歙与奢、醯椟王等人一齐到边塞,诱骗须卜当、居次云等亲戚正来边塞会面,待当、云一到,就强行将他们送到长安,“当至长安,莽拜为须卜单于,欲出大兵以辅立之”[2],后来须卜当在长安病死,云、奢等人在公元23年农民起义军诛杀王莽的战乱中丧生。


由此可知,王莽第一次拜咸“孝单于”以及咸的儿子为“顺单于”,想打乱匈奴政权交替,第二次拜昭君女婿须卜当为单于,并准备出动军队到单于庭扶持须卜当为单于,也是为了打乱匈奴正要交替。如果王昭君之子伊屠智牙师健在,王莽是不会弃昭君之子,而立昭君女婿为单于的。呼韩邪的女婿是没有即位权的。王莽若立伊屠智牙师为单于,那么单于的妹夫又是主事大臣,两郎舅都对汉朝亲近,更有利于王莽的策略推进。另一方面看,如果公元18年单于舆即位后就杀掉伊屠智牙师,王莽肯定会借机为难匈奴的。


三、四部史籍对比研判,昭君之子被杀不可


四部史籍关于昭君之子的记载如下:


班固(公元32-92年)《汉书》是最早记载昭君出塞和亲的史籍,只有一处记载昭君之子,内容如下:“(公前31年)王昭君号宁胡阏氏,生一男伊屠智牙师,为右日逐王”(见第2812页)。


袁宏(公元328-376年)《后汉纪》是这样记载知牙斯的:“初,匈奴右日逐王比,单于知牙斯之长子也。自呼韩邪单于死后,更令兄弟相传。知牙斯死,传弟臧咸,臧咸死,传弟舆,舆立,欲传其子,然其弟知牙师以次当为单于者 也。舆疑之。舆死,子焉鞮立,鞮死,弟满奴立。”[1]


范晔(公元398-445年)《后汉书》也只有一处记载,在记述公元46-48年匈奴分裂的原因时说:“初,单于弟右谷(读鹿)、蠡(读离)王伊屠知牙师以次当(为)左贤王。左贤王即是单于储副。单于欲传其子,遂杀知牙师。知牙师者,王昭君之子也。”[1]


司马光(公元1019-1086年)《资治通鉴》相关内容两处。第一处:公元前31年,“单于号王昭君为宁胡阏氏;生一男伊屠智牙师,为右逐王”[3],与《汉书》完全吻合。第二处是记载知牙师的:公元46年“初,匈奴单于舆弟右谷蠡王知牙师以次当为左贤王,左贤王即当为单于。单于欲传其子,遂杀知牙师”。[3]


比较上述内容,最早系统记载昭君的《汉书》没有说伊屠智牙师被杀。《后汉纪》没有关于昭君之子的记载,它记载的知牙师不是昭君之子,也没有被杀,只是没有能即位单于。最后系统记载昭君的《资治通鉴》没有采用《后汉书》关于昭君之子被杀的内容,也没有将知牙师混淆为“伊屠知牙师”。昭君是前汉的事,本来就不是《后汉书》的任务,但《后汉书》记载了昭君。这一处记载的内容不仅牵强附会,而且显得很杂乱。它将“知牙师”误写为“伊屠知牙师”,再将“伊屠知牙师”与“伊屠智牙师”混为一团,于是得出了“知牙师”就是王昭君之子“伊屠智牙师”的结论。“匈奴单于姓挛鞮氏”[2],从语音方面看,“伊屠知牙师”是音译过来的匈奴人名,是一个音节,既不能分开,也不能简称为 “知牙师”。《汉书》、《资治通鉴》也不见这 种的情况。显然,“知牙师者,昭君之子也”是一个错误。


《后汉书》为什么会开这样的玩笑呢?沈约《宋书·范晔》卷六九第1202页记载,范晔47岁时《后汉书》还没完成,就因谋反罪被杀害了。范晔没有像司马迁那样从容地留下《太史公自序》;也没有像班固那样子承父业、妹妹班昭等人续补《汉书》;更没有像司马光那样终生修史,67岁时年老疾终。因此,今天我们看到 《后汉书》有后人刘昭(约公元510年前后)补注的三十卷志,还有唐朝章怀太子李贤作注,由于李贤作注时间短,只有五、六年,加之又非一手所成,注书工作没有全面完成。正如宋云彬在中华书局1999年版《汉书·校点说明》中指出:“不免有踳驳漏略之处”,存在错乱、遗漏、疏忽之处,“如南匈奴传的注,复沓纰谬,至少不可究诘,体例和文字也跟前后各卷不同,可能不是出于他们之手,而是后人的补撰”。当代内蒙古学者侯广峰认为“遂杀知牙师”句后,系李贤注者们的按语(见侯广峰《昭君文化》内蒙古大学出版社第100页)。当代著名的匈奴史专家林幹在与马冀编著的《民族友好使者王昭君》[4]书中,也对《后汉书》关于昭君文字的内容也提出了疑问,只是因为《后汉书》权威性,说“不能轻易否定《后汉书》的可靠性”(见本书第28页)。林幹和马冀也是当代中国著名的昭君史研究专家。


史籍关于匈奴在公元25-48年这段时间单于传位情况记载不详,只在公元48年匈奴大分裂时,《后汉纪》与《后汉书》才有的原因简要记载。这些记载不仅信息少,而且不一致,需要进一步研究。按《后汉纪》记载,这段时间匈奴先后有知牙斯、臧咸、舆、焉鞮、满奴5个单于先后即位,前3个为呼韩邪单于之子,后2人是其孙,这样算起来呼韩邪单于共有14个儿子,这与王莽欲将匈奴分裂为15单于更加接近。但问题是呼韩邪不应该有两个同“舆”名的儿子。


按《后汉书》记载,这段时间匈奴先后有舆及舆的儿子乌达鞮侯和满奴3个单于即位,期间单于舆杀了知牙师,让自己的儿子即位。但若舆真的要杀知牙师,也不会一即位就杀知牙师,因为“传国于弟”已经正常运行50年,断然中止会有很大的政治风险,因此杀知牙师应该发生在他执政的后期(公元46年左右)。单于舆及知牙师至少出生在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去世)前,知牙师在舆执政后期已经76岁,若当时他还健在,让其下辈即位应该是顺理成章,也没有必要去杀。


[参考文献]


[1]范晔.后汉书[M].中华书局,1973.


[2]班固.汉书[M].中华书局,1962.


[3]司马光.资治通鉴[M].中华书局,2007.


[4]马冀.民族友好使者王昭君[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4. 





编 者 按:原文引自《语文学刊》2017年12月第37卷第6期,如需引用请核对原文

文稿审核:包苏那嘎

排版编辑:武 彬


院址: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昭君路6公里处
蒙ICP备18002493号-1 蒙公网安备 15010202150472号   网站建设 : 国风网络 网站地图 联系方式 投诉建议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郑重声明:呼和浩特市昭君博物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登录

* 手机号码
确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