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墓 昭君出塞及昭君文化

发布时间:2021-10-3 浏览次数:5656 来源:史迹寻踪

孟昭泰


 

内蒙出差,抽暇访古,有缘凭吊昭君墓。适逢呼和浩特市举办昭君文化节,参观了昭君出塞文化展,颇多收获。昭君出塞,在中国历史特别是在民族关系史上是一件大事,笔者将此次所见所闻记写下来,也许对读者了解这段历史有所裨益。


昭君墓


从呼市往西南行十多公里,在阴山主峰大青山下,有一条潺潺流水,从东向西,这条流水名叫大黑河。矗立在河边的一座土丘,吸引着人们到这里来瞻仰凭吊,这就是被当地人称为“青冢”的昭君墓。至于昭君墓为什么又有“青冢”之称,这里还有个民间传说:古代这里,曾经发生天灾人祸,草枯水干,一片荒芜。自从昭君来了,便绿野如茵,草旺畜肥了。人们发现,在水干草枯的岁月,昭君坟还是四季常青。草原出绿,是农牧兴旺的象征,于是,在老百姓心目中,昭君便是幸福的源泉了。


昔日的昭君墓,仅是一个被树林掩映着的土丘,寒来暑往,只有少数文人墨客来此凭吊,偶尔也写一点诗词之类,发一发思古之幽情。而今的昭君墓,已是一个占地几百亩,有碑刻、有雕塑、有图片文物陈列馆、绿茵如毯,百花争艳的重要文物保护单位和旅游景点。也许是正在举办昭君文化节的缘故,这里从早到晚,游人如织,人们都来此感受民族团结的温馨,探寻那段美好的历史故事。


昭君出塞


昭君,本名王墙,字昭君,出生在南郡秭归香溪水畔的一个平民之家(今湖北兴山县西北)。她的生死之年及香溪边上的生活,虽不可考,但根据可信史料和经得住验证的传说推断,昭君一家,生活在汉宣帝中兴的时代,应当是无可质疑的。这个时代,北方无战事,中原和四域也相安无争,武帝征伐匈奴的战争伤痕,仅仅存在于年龄长者的记忆与传说之中。天下形势基本一派升平。昭君父母、兄嫂及两个侄儿,勤于渔耕,昭君儿时,便常常同小伙伴们戏嬉于鱼米之乡的 桔黄茶绿之中。


香溪水畔,本楚歌之乡,大自然赋予这个地区的男女青年以能歌舞,擅筝筑的天分,昭君当然不会例外,这一才能,正是昭君得以进入汉宫的条件——汉乐府采诗采歌,必然选取能歌善乐之女以充宫。于是,王昭君便以“良家子”的身份被汉元帝选入后宫,身份是“掖庭待诏”。而汉宫的“良家子”和“待诏女”的境况又是如何呢?据《汉代•外戚传》记载:汉宫后妃等级森严,元帝时,分“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昭仪、 娥、华、充依、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共十四个等级。“采择良家子以入宫,未有职号”,仅以“斗食”相呼。昭君既非“色宠著闻”者,“待诏”当然无望。她无职位、无名号,是在十四等级之下的一个“斗食”宫女,入宫数年,未得与元帝谋上一面,清冷孤寂的境况可想而知,按惯例,这些人最终大多是被“夷灭”和“流放”,汉宫不遭此劫的宫女很少。


正在这时,汉和匈奴的关系上发生了一件大事:据史书记载: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春正月,匈奴王呼韩邪单于再次朝汉,请求和亲。汉元帝就把后宫的“掖庭待诏”王昭君赐于单于,单于十分高兴。王昭君入胡后,被立为宁胡阏氏,次年生一男孩,取名伊屠智牙师,并立为右日逐王。汉成帝建始二年(公元前31年)即昭君入胡第三年,呼韩邪单于病重,立雕陶莫皋(呼韩邪与大阏氏所生长子)为单于,当年呼韩邪病死。依胡人习俗,王昭君再嫁给雕陶莫皋为妻,并生了两个女儿,“长女云,为须卜居次,小女为当于居次”。 鸿嘉元年(公元前20年),雕陶莫皋立王十年时又病死。


王昭君奉旨入胡,尊重胡俗,一直没有回过汉朝,在那里生儿育女,播下了民族团结的种子。所生一男两女,以及她的女婿,在汉和匈奴关系上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从这以后,匈奴和汉朝和平相处四十多年,王昭君功不可没。


昭君文化


两千多年来,“出塞和亲”的王昭君,一直是一位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围绕着这位为中华南北民族的和平、团结、统一做出重要大贡献的历史人物,从西汉至今的漫长岁月中,无数人为她感人的事迹写诗、作赋、著文。据呼和浩特昭君文化研究会统计,古往今来写过王昭君事迹的著名作者有近500人,反映王昭君的诗歌有700余首,描写王昭君的小说、民间故事有近40种,记载或评论王昭君事迹的历代著作有300多种。


以记述形式描写王昭君的作品,著名的有葛洪的《西京杂记》。《酉京杂记》所描写的人物和故事颇具匠心,现部分摘录于下:“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横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诸宫女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后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于是上案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应付,举止闲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乃穷案其事,画工皆弃市,籍其家,资皆巨万。画工有杜陵毛延寿……”《西京杂记》描写的这段情节,一直被后人传论不止,并演绎出许多哀婉动人的故事。关于昭君出塞时元帝斩杀画师毛延寿一事,40年前,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在《咏王昭君》一诗中有这样四句:“黑河青冢两悠悠,千古诗人泪不收,和亲本是汉家策,枉杀画师毛延寿。” 意思是说,在昭君岀塞之前,汉朝从高帝始,以“良家子”充当公主嫁匈奴王以和亲,换得北方安宁的事已有数例,这已经是汉朝的一项“国策”,因昭君出塞和亲而杀画师,是因昭君的绝色而后悔,是因画师的贪婪而愤怒,还是因和亲之事而感屈辱,看来斩杀画师毛延寿,理由是不够充分的。


以诗词、歌赋和戏剧缅怀和歌颂王昭君的名人,既有古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王安石、欧阳修,又有现代的董必武、郭沫若、曹禺、田汉、翦伯赞、老舍、臧克家等。其中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之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的著名诗句,至今流传。王安石的《明妃辞》中“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的著名诗句,则是反映了王昭君对推动民族团结的美好生活的向往。反映昭君出塞的戏剧也有20多种,其中以元杂剧《孤雁汉宫秋》最为著称。明代传奇有:无名氏《和戍戏记》、《青冢记》,清代有《昭君梦》、《吊琵琶》、《琵琶语》等,文学成就都远不如《汉宫秋》。此外,清代还有小说《双凤奇缘》等等。 1923年,郭沫若的话剧《王昭君》问世。1978年曹禺发表了话剧《王昭君》。


综观历来昭君题材的文艺作品,尽管取材比较类似,但作品的倾向相去甚远。如有的持“和亲屈辱论”,有的持“和平使者论”,有的认为昭君是奉诏出塞,是迫不得已而为之,有的则认为昭君出塞是为摆脱孤寂,主动请行另觅新的天地等等。同样对昭君出塞这件事,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认识,主要是当时的作家们因受种种压抑,由于不能直抒襟怀,只好借昭君酒杯,浇个人胸中的块垒。因此,这些作品虽然都产生过积极的社会影响,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但由于作者多从个人立场、感情出发,以至往往偏离了历史真实,甚至给人以误导。董必武同志1963年8月去内蒙视察时在《谒昭君墓》名诗中写下了这样四句话:“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现在,这首名诗已刻制成碑,立于昭君墓公园大门内左侧,这首诗是对昭君出塞最正确、最科学的评价。


昭君出塞虽然过去已两千多年,但昭君所体现的民族团结和睦的精神今天正在被发扬光大。据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夏日介绍,目前,整个内蒙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发展蒸蒸日上,民族团结日益增强,社会秩序稳定。内蒙人十分重视弘扬昭君文化,一年一度的昭君文化节,每届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事实也正是如此,漫步呼市街头,我们看到车水马龙,生机盎然,祥和而繁荣。“弘扬昭君文化,增进民族团结,促进经济发展”的条条横标十分引人瞩目,以昭君命名的书店、网吧、大酒店和美食城、服装城比比皆是。这一切都使我们真实地感受到昭君和亲佳话在这里影响是多么深远,昭君文化在这里有着多么深厚的底蕴,反映“以和为贵”、“以亲为荣”的中华民族的先进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今天正在被弘扬光大,必将为增进民族团结,促进祖国统一,结岀更加丰硕的成果。




编 者 按:原文载于《史迹寻踪》2003年第2期,如引用请据原文。

文稿审核:包·苏那嘎

排版编辑:武  彬


院址: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昭君路6公里处
蒙ICP备18002493号-1 蒙公网安备 15010202150472号   网站建设 : 国风网络 网站地图 联系方式 投诉建议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郑重声明:呼和浩特市昭君博物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登录

* 手机号码
确认登录